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张家界代放生地点推荐

 2023-02-07 02:10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13)--唐玄宗\杨贵妃\王贵\李香香的困苦和傍徨

  在很多传记里都能看到和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学修一样的方式,应该说,龙泉寺还是很传统的,外表显得很现代,有很多新事物,新名词,讲座啊,交流啊,接待啊,还能上网。

  但是,骨子里没有离开传统,当然,我指的传统是内心的那个东西。在自己的内心里静静的摸索、寻找,那种感觉,我想,古代的丛林里也应该是这样的吧。把向外的心掉转过来,然后一切就开始了。

  之后,所面对的东西虽然和以前还是一样,但对内心的作用就有本质的区别了,我不知道古代丛林搞不搞生命故事,从听说来的,好像是没有,所谓生命故事,就是僧团里的人互相讲讲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求讲的很详细,过去的特殊政治年代里有“痛诉革命家史”的说法,跟这个差不多。

  把自己所有过往的事情都一股脑地讲出来。

  一开始,对这个不太当回事,自己也讲了一次,60分钟,人生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一下子讲的完,怕别人听着起烦恼,就事先问了问前面的法师,法师说,讲生命故事如果能给别人带来欢喜就带来欢喜,不能带来欢喜就带来启发。

  启发不敢,带来点欢喜吧。

  自己也没有启发。别人有没有也不清楚。后来,又有一个同修开始讲生命故事,他讲的很长很长,渐渐就失去了结构和逻辑,大家都听得没有了耐心,出于礼貌,坚持地听了下来。再提生命故事,就有点头疼了。

  但是,有了向内的思维习惯后,就能迅速把这个心态调整过来,下一次,无论他讲的好不好,乱不乱,正好可以练一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有多大的耐力和安静的能力。

  静静地坐着听别人讲不好听的东西比听别人讲生动的故事对修行者来说,似乎更有意义和价值。

  这个念头来了,就好办多了。

  这一次的生命故事依然讲的没有逻辑,乱作一团,但是,一些很珍贵的认知被捕捉到了,所谓性格改变命运,那么性格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一个小孩子从小到大,常常有一个很固定的性格,然后被周围的环境再熏染,最后形成现在这样的人生,于是,就可以确定是前世的业以及后世所造的业。

  性格是从前世带来的。有的人天生坚强,有的人柔弱,有的人勇悍,有的人谨慎,因为性格的缘故,面对同样的境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每一个生命故事中的人生痛苦对当事人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但是对另一个人就会觉得非常的可笑。比如,一个同修小的时候被父母冤枉偷了自家的花生,然后无比气愤,如今三十九岁说起来都会愤慨不已,而我就觉得太可乐了,因为我小的时候整天就是琢磨着偷家里点东西吃,如果少了点什么,肯定是我干的。根本就没有冤枉这一说。

  还有一个同修讲了一个他的亲人去世的事情,讲到泪下。但这个故事也没有打动我,和他一起悲伤,因为我经历过不少亲友去世。因为佛法的缘故,而没有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同修讲了一个跟古代戏剧一样的人生故事,少年时他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家里偏偏逼迫他娶另外一个女孩子,结果痛苦的他连死的心都有,不得已成婚后,过了几天,立刻离家,然后外出打工,再归家时,就办了离婚手续。后在外漂泊多年,然后遇缘而出家。

  这个往事再提起的时候,伤痛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这个故事对我而言,听了也很想乐,换我的话,一定没什么痛苦,因为我老是觉得这事要随缘,甚至觉得老婆要是能让父母和家人开心,比让自己开心更好,有过婚姻经验的人都知道,婚后最大的一个痛苦是就是媳妇和家人不和。

  但是,我的痛苦,别人也不理解,也会觉得可笑,我小的时候,因为发育晚,被同学嘲笑,折磨了我整个青春期,极度自卑和痛苦,还有,曾经的一个初中女老师,正值更年期,喜怒无常,整天罚我的站,停我的课,把我折磨得痛苦不堪。那些往事,现在连想一想都头大。

  更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把书包给弄丢了,老师对我怒吼着说,战士丢了枪,怎么打仗,小孩子丢了书包,简直就不能要了。给我滚。去把你爸妈叫来。

  那一刻,我是多么的痛苦和绝望啊,于是,我就孤独地滚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生平第一次想到了死。那个年代,对一个孩子对严厉的惩罚莫过于叫家长。

  您读到这里,可能会笑。可是,当时的那个小孩子的痛苦是真实的啊,那种绝望对他而言也是真实的啊。当然,现在再提起来,也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听别人的生命故事,忽然发现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别人,内生傲慢,是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感觉很重要,我们陷在自己的感受里不能出来。二是误以为痛苦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实,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的痛苦都是一样的,一个小孩子丢了书包的痛苦及绝望与一个金融家失手败光了身家要跳楼的痛苦是一样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王贵和李香香,他们的困苦和傍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知道一些很有思想和成就的艺术家隐居在乡村里,跟当地的农民关系好的不得了,他深切地知道和理解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的内心里,至少在情感上已经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实际上,所有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面貌不一样,事件有不同,而已。痛苦都是真实的,但彼此之间没有方式、能力、智慧沟通和了解。

  所以,我们就对立。

  听同修讲他们的生命故事,渐渐地听着就不是故事了,而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放下自我,其实并不真的是去深入别人的内心,当自己放下自我的时候,就已经在深入别人的内心了。因为,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别人的痛苦乃至缺点。

  之所以这一生外表呈现的不一样,跟前世的经历有关,跟前世的愿力有关,而已。所有的这些经历我们都可能会遭遇。

  后面还有很多的生命故事,会有非常多的痛苦和欢乐的倾诉,每听完一个,应该都自己都是一次提升,只要是练心的事情,怎么练都是练,诵经是练,过堂是练,出坡是练,听别人讲故事也是练。

  这个经验总结一下,就是,一定要放低自己,真正认真地去倾听别人的倾述。时间长了,习惯了,自我就没有那么坚固,人就越来越远离痛苦,越来越自由,应该是这个路数。

  这个方法其实世间也可以用,一个不太和睦的团队,彼此之间互相讲一讲自己的生命历程,互相了解和认识,应该对促进团结有好处。

  当然,即促进了和合,又能在内心里捉出点东西来,就更好了。

从禅乐到人生的快乐(图文)

  一说到乐,人们就不免要想起种种欢天喜地的场面。比如,在人生旅途中,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意外相逢,追求功名者一朝登第……成功的喜悦,相聚的欢心,发财的狂喜,当官的兴奋,等等等等,这样的好事,绝大多数人都乐此不疲。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是描写友人相聚的诗歌,诗中所说的「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後,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可谓是对当时喜悦心情的生动写照。

  这样的乐,人们都容易理解,而人们所常说的乐其实也不过如此。但是,佛法所谓的乐则同世人的一般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说:「喜触因缘生乐受。」为什麽喜触因缘能够产生乐受呢?《成唯识论.卷第五》说:「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这就是说,在佛法当中,乐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甚至可以说,它包括了有情的一切愉悦感受。

  就性质而言,佛法所谓的乐可以有四种,即人乐、天乐、禅乐和寂灭乐。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记述了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非常生动。

  有一天,公孙龙问魏牟说:「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己。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先是一声长叹,随即仰笑而笑,对公孙龙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井蛙看见了东海之鳖,就得意洋洋地对东海之鳖说:「你看我多快乐呀!整天无懮无虑地在这里嬉戏,谁也不如我,你为什麽不到我这里来玩呢?」东海之鳖听了,就想下去看看,不料左脚还没有下去,右腿就被挂住了,怎麽也下不去。於是,东海之鳖逡巡而退,对井蛙说起深广的大海来,它说:「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井蛙听了,便不自觉地吃惊起来,感到若有所失。

  这里,魏牟为什麽要对公孙龙讲井底之蛙的故事,我们不必管它,我们所最为关心的,是井蛙为什麽会那麽得意。

  也许,井蛙的得意是来自於它的满足,来自於它的小天地的安适。是的,井蛙生活在井中,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它终日所见所闻,无非是陡峭的井壁、平静的井水、一小片蓝天白云,再有,那就是蝌蚪、螃蟹之类的邻居。这样的环境,没有任何危险可言,没有一点压力存在,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歌唱,可以为所欲为地上窜下跳,没有任何一个邻居可以同它相比…自然,自豪感、优越感会与日俱增,喜悦的心情也会油然而生,以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就是自己,最伟大的也是自己。

  尽管井底之蛙的快乐是建立在用管窥天、用锥指地的知足意识之上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它的快乐确实是快乐。而如果从佛法的角度说,这样的快乐其实也是我们普通众生所感受的快乐,是大多数卵生、湿生和胎生的众生所感受的快乐,同《西游记.第一回》所说的美猴王带领的猿猴、猕猴、马猴等「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的快乐并无本质的区别,尚不是佛法所认同的真正的快乐。

  中国人对七仙女下凡的故事都不陌生,故事讲述的是七仙女下凡人间的前前後後的所遭所遇,故事的大概是说:七仙女憎恨天上的诸多天条,同情牛郎的不幸,敬佩牛郎的孝顺,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所以便偷偷来到人间,私自同牛郎结成了夫妻…

[NextPage]  没有人怀疑,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根本没有的,它表达的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不过我想,这个故事与其说反映的是七仙女对自由和人间的向往,不如说它真实反映了人们对神仙的敬慕。为什麽这麽说呢?因为牛郎和七仙女的姻缘是建立在牛郎的孝顺这个基本点之上的,人们对牛郎孝顺的敬意没有什麽可以表达的,就只好借美貌而善良的七仙女来褒奖他。这就是说,七仙女嫁给牛郎是人们对牛郎孝顺的奖励,七仙女是人间任何东西都无法相比的奖品。所以,作为民间传说,仙女下凡的故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神仙境界的神往之情。

  那麽,人们所神往的神仙境界是什麽样的呢?

  《西游记.第七回》描述了人们所向往的天宫的一些物品和生活场面,是人世间所没有的。书中写了天人所享用的延寿延年的蟠桃,说它:

  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

  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

  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写了天人的歌舞盛况,说它:缥缈天香满座,缤纷仙蕊仙花。

  玉京金阙大荣华,异品奇珍无价。

  对对与天齐寿,双双万劫增加。

  桑田沧海任更差,他自无惊无讶。

  写了老寿星的飘逸和他的碧藕金丹:一阵异香来鼻嗅,惊动满堂星与宿。

  天仙佛祖把杯停,各各抬头迎目候。

  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飞蔼。

  葫芦藏蓄万年丹,宝录名书千纪寿。

  洞里乾坤任自由,壶中日月随成就。

  遨游四海乐清闲,散淡十洲容辐辏。

  曾赴蟠桃醉几遭,醒时明月还依旧。

  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

  碧藕金丹奉释迦,如来万寿若恒沙。

  清平永乐三乘锦,康泰长生九品花。

  可以断言,这蟠桃,这碧藕金丹,这歌舞,都是人间所没有的,对它们的享用都是天人的快乐,凡人是没有那个福气的。对於这样的快乐,佛法就叫它「天乐」,也就是天人所享用的快乐的意思。

[NextPage]  有人也许要问,天乐为什麽只是天人才能够享用,我们凡人就无此缘份呢?

  佛法的实践告诉我们,天人具有十善的美德,所以能够享乐於天宫之中;而凡人没有十善的美德,或者十善之德尚有所欠缺,因而只有比较低级的快乐享受,至多也只能像花果山的猴子那样无懮无虑而已。

  不难想见,人们向往天堂是因为那有天乐而没有痛苦,可是天堂就真的十全十美吗?

  我们说不是。

  这里的天人主要指的是欲界诸天的天人,属於散地,因此,天乐同人乐有个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同属於五欲之乐,其中的绝大多数有情(性心理异常者、修道者与化生者除外)都以性欲的满足为最大的快乐。在这个问题上,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智商高低,不论知识多少,不论阅历深浅,不论天、人还是畜牲,不论痛处的阶级,莫不如此。自古以来,爱情,或者说,爱与恨,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人乐也好,天乐也好,归根结底是五欲之乐,是动中取乐。既然这个乐是动的,它也就必然是起伏的和波动的,大乐则大悲,大起则大落。而这,不正是乐极生悲的根源所在吗?

  佛陀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中说:「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於恶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相、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花、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这是佛陀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的,我们且不去管它,我们只是要借此指出一点:生在天堂的人都是有福气的人,都有人间所没有的大快乐;但仅此而已,要想长生则是不可能的,天福享尽,五衰相自然出现,接着的就是下生人间,或者堕於恶道。

  基於这一认识,一些善於思考的有情开始追求更加可贵的快乐,而不再留恋人间之乐,不再向往天堂之乐。

  什麽样的快乐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