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澳门河代放生地点

 2023-02-07 09:00  


古老的佛教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价值。发挥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对佛教哲学的核心范畴进行新的诠释,把佛教哲学所包含的合乎社会发展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对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本体论范畴

        

“缘起”。一切事物都因条件或原因而存在,都因失去条件或原因而消失。《中阿含经》讲:“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教的缘起论看重现实,对万物的变化和生命的延续持肯定态度,注重人与宇宙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以及人心能动作用的发挥,突出了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观、价值观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就是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中国佛教哲学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的思想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因果”。因者能生,果者所生。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佛教认为,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种因果之理,俨然而不乱,称为因果报应。若从实践修道上论因果关系,则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称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这里强调人的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既非上天的主宰,也非天命的安排。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从原则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因果报应论,把宇宙法则运用到伦理上来,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强调了道德责任和向上自觉;提倡善举,反对恶业。这就从理论上把生命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因果报应论的人的主体性原则,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原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与命运由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和付出来决定,没有别的选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需要全民族去恶从善、道德向上,需要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升华。

价值论范畴

         

“平等”。基于互为缘起的学说,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新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在佛教的平等观里,平等的内容具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行、心、性的统一;二是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摒弃憎恨,只有平等才能有和平,主张和平与平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三是平等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自然主义,强调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佛教的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具有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应从佛教的平等观里汲取营养。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平等是社会主义共同价值、共同理想的基础,平等是社会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基石,平等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前提。平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群体激发创造力的依据,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慈悲”。佛经以“爱护心”给予“众生”的“安乐”为“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为“悲”。 《大智度论》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学提倡大慈大悲、同体大慈、无缘大悲、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也就是对待一切同体万物应平等体验和悉心体贴,同时,宽容、体谅和关切别的人和事都应是无条件的、彻底的。慈悲的思想是平等观的继续和深化,对于我们倡导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关心弱势群体,消除两极分化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时慈悲思想也具有强大的广泛性和兼容性,无论是谁,无论他的政治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特点和能力大小,只要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付出努力,都可以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建设成果以及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平等、慈悲等核心范畴以外,佛教还有其他很多伦理条目。佛教尤其反对的“贪”、“痴”、“盗”、“淫”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喻示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民族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时代精神,就是对佛教文化所蕴涵的丰厚智慧的传承和创新。  

方法论范畴

“中道”。这是基于缘起论而形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者,不二之义。《大智度论》说:“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中道的思维方式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强调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中道方法论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克服了唯生产力论,克服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走经济与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兼顾各方利益和协调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这也是坚持中道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

“圆融”。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圆融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事物之间、现象之间是彼此互为因果、互为依存、互相渗透的。用今天的辩证法语言来说,圆融认为真理既有不同的侧面,也有不同的语境,既应看到合理的破缺性,也应看到破缺的合理性,消解偏执,兼收并蓄。圆融思想不仅是整体性思维,而且突出了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宗镜录》说,“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这里强调,真正的圆融者应以真理的标尺、天地的胸襟,兼万物之个性,蓄天下之力量。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民主、富强、文明的伟大国家。这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具有真正圆融者的胸襟和气度,敢于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充分凝聚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作者单位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三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三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

  今天举行一次结缘皈依。结缘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场的所有的营员,大部分是发起了要皈依三宝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分还有一些犹豫,还没有完全决定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帮助你们来进行选择,所以就举行一个结缘皈依。这种仪式,对于真正发起皈依三宝信心的营员,同样可以真正领受皈依;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发起信心、还在犹豫的营员,也可以获得一个增上缘,能够帮助你们在今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再来真正地发皈依三宝的心。

  今天举行的只不过是一个仪式,实际上我们参加的这些活动,每天都有皈依三宝的内容。比如早上做早课有三皈依;晚上的晚课同样有三皈依;我们讲座开始前唱的《三宝歌》也有皈依的意思,因为歌中唱道:“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我们如果真正能够口诵心维,那么我们每天至少有四次皈依的机会。佛教非常强调皈依的意义,因为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选择什么样的皈依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佛教在一切活动当中都以皈依三宝作为一种普遍奉行的仪式。特别是在南传佛教国家,他们的一切活动、一切集会,首先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那么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可以说有无数次地履行三皈五戒的机会。在我们中国,因为没有把受持三皈五戒这种仪规形成一种风气,所以大家感觉到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是一种很陌生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只有经常反复地来履行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这种仪式,才能够使我们的信根、善根不断地增长、巩固和提高。因为在最古老的修持法门当中有一个五念法门或者六念法门,首先就是说要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五念,如果再加一念,就是念天。因为受持三皈五戒能够感得人天的果报,所以要念天。这个五念法门要时时刻刻反复地进行,才能够起到净化身心、淡化烦恼、开发智慧的作用,才能够使我们这个散漫的心经常可以收摄住。

  什么叫做皈依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们心里想起的总是我们的那个家,不管你的家是多么的富有,还是多么的贫穷。富有的家我们固然会想,贫穷的家我们也是只要有机会就想回去看一看。因为我们的人生总是缺乏一种安全感,只有到了自己的家,才感觉到非常的亲切、非常的安全,我们的身心才能够真正地放下。这是指我们每一个人世俗的家。那么回到家里以后依靠什么人呢?在孩提时代,我们依靠自己的父母,好像对妈妈特别地亲切,有了痛苦的时候,不管是在天涯海角,不管妈妈平日对我们的感情是深是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妈妈。因为妈妈代表了人间的至爱,代表了人类的真情,所以我们从还小的时候一直到妈妈还健在,我们都是以父母作为依靠。当我们成了家以后,这种彼此的依赖性就更加的明显。实际上,从世俗的观念来讲,这也是一种皈,也是一种依,时时刻刻都有个归家的要求,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自己所依赖的人。我想,这种归属感和依赖感固然是非常的重要,但它毕竟不能够长久地成为我们回归的对象和依赖的对象,因为世间的家、世间的父母毕竟有时候会离散、会分手。我们每个人要真正使我们的心灵宁静下来,使我们的身命安顿下来,使我们没有一种失落感,那必须要找到我们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处。

  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处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心。我们每个人能够找到我们的自心,能够明白我们的自心,那我们就有了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处。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家,怎样才能够明白我们的心呢?那必须要有一个导师来指导我们,有一种方法来指导我们,有一些朋友、有一些善知识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说在真正皈依自性三宝的之前,首先必须要皈依外在的三宝。外在三宝就是佛教讲的住持三宝,也可以说是一种形象的东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好比说我们要皈依的外在的佛,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在2500多年以前,修行证果,得道成佛,创立了佛教,为我们人类指明了找到自心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佛的言教,那就是我们所要皈依的法。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涅槃了,他的法虽然还存在于世间,如果没有人来弘扬解说,佛法同样不会被世人所了解,那就要由住持佛法的僧人来弘扬,来引导大家进入佛法之门,进入寻找我们自心之门,这就是皈依僧。如果说不透过外在的皈依,要想找到自己的自性三宝,那是不可能的。

  佛教非常强调皈依的传承,因为三皈依是从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仪规,然后经过佛陀的弟子,一代一代世世相传。这种传承本身就具备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功能,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一个僧人那里接受这种皈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获得从佛陀开始一直传递下来的那种功德和功能。这种功德和功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修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虽然我们每个人自己具备了无边的功德和无上的功能,但是不透过外在的诱发,没有找到一种开发自己智慧的方法,那么我们本身的潜能——潜在的功德和能量,也不可能发挥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皈依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虽然是一个结缘皈依,但是我也希望各位能够透过这个仪式,真正发起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信念,使自己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抉择、正确的皈依处,这对于我们每个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事业都有莫大的好处。

  可能也有不少同学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比如说,我的生活比较散漫,皈依后能不能按照佛教的要求去生活?如果我们真正有这么一种考虑的话,我说这种考虑非常好,为什么呢?至少他不是草率从事,而是考虑到既然皈依了,我们就要按照佛教的一些基本精神来安排我们的生活。我想佛教的戒律,以及佛教的一些生活习惯,并没有什么特别不通人情的地方,特别是作为在家居士,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接受一定信条的约束,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有一个尺度,尽管有的人担心皈依以后不能够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还是有一个尺度的。佛教的生活尺度和世俗人的生活尺度,特别是对在家教徒来讲,仅仅是在你原有的生活要求上稍微提升一点。把你的生活方向稍微纠正一下,你就可以获得佛法的受用。

  比如说,我们平常说话比较随便,那么皈依以后,说话的时候可以检点一下,实际上这样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来完善个人的修养,对于今后在社会上立身处事,都是非常必要的。还比如说有的人嗜好喝酒,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佛教信条的约束,从今以后就把它戒掉,不但对你的身体健康有益处,退一步来讲也可以减轻你的经济负担。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真正有决心,有信心,都是很容易做到的。

  作为年轻人来讲,可能比较关心感情生活方面的问题。我想佛教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宗教,对于在家信徒它只要求感情专一。这非常好,对于我们的人生、家庭、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一个同学就一再地问我这个问题:他是不是陷入到感情生活里去了?我说这不要紧,应该说是正当的。因为在家居士的五戒仅仅是戒不正当的感情生活,正当的感情生活对于在家教徒来说是允许的。那么我们能够把感情专一了,能够过一种正当的感情生活,这本身是一种净化。因为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彼此都承担义务,这种感情生活应该说是符合佛教的五戒精神的。既然符合佛教的五戒精神,那就是一种净化的感情生活。

  还有关于吃荤吃素的问题。在佛教的五戒当中讲不杀生,并没有明确地说不杀生就是吃素。同时一些南传佛教国家从僧人到居士都是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那么我们信了佛以后,假设要遵守五戒,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工作环境的制约,我们还不能吃素,即使我们自己有这个想法一时也难以做到,那就不妨等一等,等条件具备了,等真正有这个信心了,再来吃素也是可以的。佛教五戒的戒杀,主要是教我们不要故意去伤害人命,并且爱护一切动物的生命,这就是杀戒的根本精神。

  从以上这些精神来看,受持三皈五戒,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大家思想上不要有顾虑,不要怕受了三皈依以后对自己的生活约束太多。受了三皈依,不管受不受五戒,我都希望各位按照五戒的精神去生活。我们能够守一条就守一条;能守两条就守两条;能够完全守五条当然更好。其中不饮酒戒实际上包括一切麻醉品,酒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这条戒应该包括吸毒在内。如果我们能够遵守这条戒的话,对于我们事业的成功、家庭的美满、人生的幸福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正式举行三皈依的仪式。首先我们要忏悔,忏悔的意义,我们来打个比喻。我们的身体好像是一个茶杯,原来装了一些不干净的饮料,现在我们要重新装上干净的饮料,那么我们必须把原来不干净的东西全部倒出来,再把这个茶杯仔细地清洗一遍。忏悔就是清洗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清净了,就能够纳受三皈依。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忏悔的时候,都要发起至诚心、殷重心。忏悔完了以后,大家都要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达到忏悔的目的。(忏悔仪式略)

  三皈依要重复三遍。每人在听和自己说这三皈依的时候,要从内心发起一种观想,想到十方三宝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又能够引发我们自身具足的无量功德。我们在说第一遍的时候,就想到十方三宝的功德全部都发动起来,在虚空中,在自己的头顶上,如云如盖在加持我们每一个人。说第二遍的时候,就想到十方三宝的功德都聚集到自己的头顶上。说第三遍的时候,就想到这种功德从自己的顶门贯穿全身,自己的生命与三宝的功德融为一体。我们能够如是观想,就一定能够得到三皈依的受用。希望大家认真地观想,把一切妄想杂念都放下,就好像自己此刻是入定一样。把这三皈依受完了,你们再很好地体会一下,看看有些什么感觉。(三皈仪式略)关于“不皈依外道典籍”,这里要给大家作一点说明。所谓外道典籍,是指佛教以外的指导生命的学说。这些书可以看,但是不能皈依,好比道教的书、儒家的书,我们还是可以看,但是不皈依,就是不以它们作为我们生命的座标、生命的依止,作为参考可以。假设我们要把它们作为生命的座标、生命的依止,那么我们皈依三宝的这种功德就会失去,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比较正确地来处理这个问题。

  关于四弘誓愿,我们每一天做晚课的时候都要念到,只有在我们的生命目标上树立了这四种弘誓大愿,那我们才能够有真正的动力来推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事业,也才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具有目标和方向。不但是在今天接受皈依的时候要发这个愿,每一天都要发这个愿。四弘誓愿是每一个菩萨行者修行的起点,修行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修行的整个过程,所以希望大家要非常认真地来发这个愿,使我们的整个心识和四弘誓愿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在今后修行过程中,就会有一种功能来支持我们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向上,不断地取得进步。

  三皈依仪式结束了,还有几句话跟各位说一下。我们不管是今天发起了信心受三皈依的也好,还是在这里结缘受三皈依的也好,只要是这一次来这里参加了夏令营,那么我们就是和佛、和佛教结了缘。我们真正有信心受三皈依的,就是真正的三宝弟子,是三宝弟子就要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言行来光显三宝。

  这几天讲法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世人总是把佛教看是消极的、迷信的,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好像没什么用处。实际上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作为一个僧人首先从自己检查,我们佛教界本身,一个是宣传做得不够,一个是我们用自己的言行来光显三宝的功德做得不够,所以造成世人的种种误解。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从佛教传入以后,就有时候明显、有时候不那么明显地存在反佛的潮流。如果没有这种反佛的潮流的话,历史上的“三武一宗”四大法难就不会出现。佛教的思想和儒道的思想有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反佛的潮流。到了现在这种形势更是有所发展,对于佛教有种种的歪曲,有时候甚至是诬蔑,在社会中造成了种种的误导,所以很多人觉得佛教是没用处的。

  今天我们与佛有缘,与佛结了缘,那么我们就要尽自己的能力,以自己作为一个三宝弟子也好,一个与佛有缘的人也好,就要以自身的行为来破除人们对佛教的种种误解。这种误解一方面要靠语言的说明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一个佛教徒的面貌。我们说佛教很积极、很伟大,佛教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但是我们做得不怎么样,那你的宣传、你的说明就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我们希望每一个佛弟子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光显三宝,千万不能够因为自己的言行不检点而玷污了佛教。这样才能真正在我们佛弟子的身上看到佛教思想的光芒,看到佛教积极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使佛日增辉,*轮常转。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