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和田哪个地段代放生好

 2023-02-11 02:17  


  教理行果[1],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2]五性[3],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倘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倘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净土之人,或视为浅近,而专致力于明心见性之禅,谓其能识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络索一上也。光言不足为凭,请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并光之《文钞》,当不以光为谬妄也。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著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古人如圆观,知过去未来,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青、所悟之禅,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复受生。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著,不知居士肯信此说乎。(文钞续编卷下〈致阮和卿居士书〉)

  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钞三编卷一〈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净界法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净界法师

好,我们做一个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结束以后,出现不生不灭的寂灭,这个是究竟的快乐。

所以你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这种是一种不安稳的快乐,就像一个在三界起火燃烧当中的一个快乐,这个快乐是可破坏的。那么涅槃寂静乐是不可破坏的,你得到以后,永久受用。

  我们从人天的安乐要转成大乘的菩萨道,这个寂静乐是很重要的,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是趋向大乘真空妙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过渡。诸位,我们要知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是后后,后后一定包含前前,后后涵盖前前,它是一个一个系统上去的。

  我们可能要把这个寂静的观念说一下。我们会总是觉得说,人生要去追求才会有快乐,其实你是多事了。从《楞严经》的角度,你不追求,你该有的快乐还是有,但是你是自在,叫做不随妄转即能转物,就是说,你不去追求它,它就会来追求你,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听得懂吗?

我们为什么在三界里面弄得焦头烂额,活得很不自在,其实你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业力,那占一半而已。我们去执着它,弄得我们很被动,所以我们变成被动式,我们现在变成心随境转,其实境是不能主导我们,是我们自己去攀缘它。

所以《楞严经》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那么自在呢?为什么佛陀的心到了厕所的时候,他能够把厕所的臭味转成甘露呢?阿难尊者问说为什么?佛陀说,我不为它所转,所以它要听我的,它就被我所动。为什么佛陀在受马麦的痛苦的时候,那个马麦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他同样有一颗心,我们也有一颗心,为什么他那个心能够做如此的操作?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

我们内心的功能,跟佛陀的功能从潜在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操作,我们的内心操作错误。我们把内心用来攀缘,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搞得全身是业障,这是我们的错误的思考。

所以我们现在要导正我们的错误,就是说当你不求的时候,你的人生慢慢慢慢你开始可以去主导外面了。你去求外境的时候,那就是外境来掌控你了。所以我们人生只有两种情况,看是人生来掌控你,还是你在掌控人生,这两种情况而已,看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这两种的差别在于你对外境的追求,你求得多,你人生就越被动,你就越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生是有规则的,你的心就是说,你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充满了业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确,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如果我们把心当作一台机器的话,其实这个机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的很好,万德庄严。但是我们操作错误的时候,把自己弄得六道轮回了。其实同一台机器,我们的功能一点都没有减少,所以我们成佛之道就是说,当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不是马上能够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出必有因,因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不迷,不取,不动,他安住在寂静,我们多事,我们去取,然后又创造另外一层业力,然后就生死轮回了。所以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很重要,它可以把整个生死业力的开关把它关掉。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儿。那么现在我们把安乐道,解脱道从一种离苦得乐,把离苦得乐的概念提升到涅槃寂静的概念,那么下一个概念就是真空妙有了,是最高的境界了,大乘的思考模式到底什么?大乘佛法是怎么操作他的内心世界的,它比二乘更高了,它不但是不攀缘,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思考,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佛法修学概要——121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