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桂林代放生鸟地方

 2023-02-12 18:33  


仁焕法师:人生的本分(二)

  广西马山灵阳寺2010年农历十月念佛七法会

  (初四上午仁焕法师开示) 人生的本分(二)

  为什么佛教有合掌的礼仪呢?合掌代表和合,和合是生命的本分。为什么说是生命的本分呢?我们来到世间,是不是父母的感情和合才生下我们这个生命呢?所以佛陀觉悟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独尊在哪里呢?就是天上天下以和为贵。

  如果人违背了和谐,就叫做违背命根。违背命根以后,生命就有障碍了。身体有障碍可以检查出来,生命有障碍是检查不出来的。但是我们生死凡夫往往错误地把身体当做命。真正的生命是人的灵魂,但是灵魂和身体必然和合才能安住,不能和合就安住不了。

  于社会上,代表天地的是政府。那政府以什么为天地呢?民众代表天地。近代有一个善人,他说:“大众是代表天地,和合大众就是和合天地。”政府能服务民众,和合民众,就一切顺当。违背民众就不行了,违背和合就是违背生命。能做到和合一切,生命就有保障,所以人不要做亏天地的事业,而且也不要有亏天地的想法。亏天地的想法往往造成内伤。

  大家一定要明白到,佛教合掌的本意是“天上天下,以和为贵”。和就是回归到生命的依靠,有和合就有依靠,失去和合就是失去依靠。

  我们的身体与母亲关系很大,灵魂与父亲关系很大。如果一个人对母亲亏了孝道,就容易造成身体有障碍;如果对父亲亏了孝道,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特别于灵魂上、于智商上容易有障碍。就是说,亏待了母亲,容易有外感;亏待了父亲,容易有内伤。我们的生命,灵魂是父亲的恩德,身体是母亲的恩德。

  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当身体有问题,生命有障碍,不要问为什么,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亏了孝道。反省以后,改变过来,身体就会很快地康复。如果一个人原本已经亏了孝道,身体已经有了果报,但是还在不断地埋怨父母,还不懂得感恩父母,就会很快地走了。如果阳寿还有,就成为延长你的灾难。

  那么如何孝顺才到位呢?孝顺分有三个层次:理孝、事孝和心孝。

  作为一个子女,如何算是真正理解父母?父母的教育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正面教育是为我们好,反面教育也是为我们好,没有哪个父母不愿望子成龙。顺,就是父母用顺来的教育也要接受,用逆来的教育也要接受。接受了就是理孝,没有接受就不是理孝。理孝让人成为刚强的人,让人心量扩大。

  事孝是在日常生活上对老人方方面面的照顾。比如父母年纪大了,衣食住行要照顾好,特别是在父母身体健康不良的时候,要送去医院检查,要护理好,这种叫做事孝。

  第三孝叫做心孝。因为父母也是生死凡夫,凡夫就是人人有优点,个个有缺点。我们作为子女,只有看父母的优点,不能看父母的缺点。如果看父母的缺点了,这个缺点往往容易转移到后代,造成后代不听话。所以真正能做到不看父母的过,只看父母的优点,这种孝叫做大孝。

  事孝是一般般的孝。我们能做到一般般的孝,最后就成为一般般的人。做到理孝就是上根的人,做到心孝就成为上上根的人。地藏王菩萨就是能做到心孝。地藏王菩萨的父母也有过啊,但是地藏王菩萨不看父母的过,而是原谅父母的过,最后才能挽救父母离开地狱。

  刚才我们讲到天地之道,还要明白一件事:财富是天下的,财富不是哪一个人的,如果人不亏天地之道,那么财富就到你家来。昨天我曾经讲到“人成则事成”,人就是成于天地,我们没有成人,又怎么得到天下的财富呢?

  人的智商来自接受教育。为什么在佛教经常把父母和师长连起来讲呢?意思是父母的教育和师长的教育同样重要。父母的教育是做人的基础教育,师长的教育是成人之道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接受教育,就能完善生命了,也叫做守本分了。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叫做不守本分了。不守本分的时候,一者成为无用的人,二者成为无能的人。如果不但不接受教育,还要反对和障碍教育,那就是过分了。过分叫做缺德,接受教育叫做有德,能做到行德的人叫做大德。有德有什么作用呢?有德压众恶,无德鬼当家。当你们有病痛,有灾难,有一切障碍,就是鬼当家。

成唯识论疏翼第三冊卷结显末那因果位相应心所

【论文】

五.七 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所相应;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果位相应。

【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第二、显因果位相应多少。

  若在因位,同前师所说多少[1]。此第七识「已转依位」,与二十一心所俱生。「如第八识,已转依位」,说亦如彼唯舍受俱。任运而转,曾不易脱,不分别生,六识可[2]然。虽初地以去有行、不行,成佛以去,无不行时。据此义故,亦名无动摇,故唯舍受[3]。

  又复此智多起平等[4],平等即大悲等[5]。佛位多胜功德相应,在第四禅,故唯舍受。

  又设下地有平等智,不变异故,如在因位唯舍受俱。

  若在十地,随第六识所引何地,乃至有顶,皆有此智[6]。依彼地心法空智引入灭定时,彼地有故,不可定说下地第七为有顶依[7]。虽通诸地,皆唯舍受,此义应思[8]。不可以因数难彼[9]心所法,未必皆似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唯舍受俱」。诸善心所,法尔作用,有二十一心所俱起。

【疏翼】

  以上第二依问辨第二能变十门分别中,第五段文第六门显染俱第七门显触等相应讫。

--------------------------------------------------------------------------------

[1] 本论卷四云︰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2] 「可」字,康平本作「不」。

[3] 灵泰《抄》云︰

入初地以去,第六识入法空根本智,及法空后得智,及法空灭尽定,其第七识平等性智即行。若入生空观根本智,及生空观后得智,及灭尽定,其第七识有漏心位,平等性智即不行。

[4] 《佛地经》云︰

平等性智者,由十种﹝平等法性﹞相,圆满成就。

[5] 十种平等法相之第四为「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第五「为无

 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又《佛地经论》卷三云︰

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

[6] 《枢要》卷下云︰

平等性智唯舍受俱者,观智是初定,平智初定摄;观智喜乐俱,平智随喜乐!

有二解︰一解︰得。然今说者,取至佛位,唯舍一定。未自在,随观察智,自在不然故。

若尔,七识因舍俱,净由他喜乐,在因无寻伺,果由他引生?

答︰寻伺行相粗,非由他引转,亦应喜乐非一,类不由他引,不随生故。

第二义︰一切是舍,何故地同,其受即别?

答︰喜乐易脱,故恒唯舍。定不相违,故从能引。若至佛位,能依通九地,所依唯第四定与净第八相依相续,无动摇故。十地无漏,能依所依俱定同地,随他引故,未无动故。此说法﹝空﹞观品,非生﹝空﹞观品,犹有漏摄。

[7] 灵泰《抄》云︰

若第七识在有漏位,或在法执位,虽在下地,亦与上地第六识生空妙观察智为依。若十地位中,第七识无漏位成平等性智,随在何地──初静虑、二地,乃至有顶──第六识入法空妙观察智,亦引第七识必同地。不可无漏第七识在下地,与上地第六识法空妙观察智为依,必同地。若在佛位,则不然,第七识常在第四静虑地,设第六识依有顶地以入灭尽定,亦下地第七与上地第六识为依。

如有难云︰何故果位平等智唯依第四禅,因位平等智则返余地起?答︰生死之位、下地第七识为根,发上地妙观察智,因果既殊,何妨二位别?

[8] 如理《义演》云︰

此释外难。

难云︰次言平等智由第六引,诸地皆有者,亦应引第七识随在何地与何受相应,初、二禅等有喜乐等?答︰不尔,皆唯舍受故。「应思」者,意同前解。

[9] 「彼」,谓果位。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