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巴西龟可以放生公园锦州吗

 2023-02-23 10:05  


尊重生命是素食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任意伤生害命,都是欠缺尊重生命的行为。

人是万物之灵,是生命最高的形式,是地球上万物的主宰--难道这还是个问题吗?

然而,在国外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而引起这类思考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不经意中的所见所闻。

我忘不了一个夏日的黄昏,天空乌云密布,风雨欲来。瑞士日内瓦湖畔石子小路上,游人寥寥无几。湖畔乱石滩上有一只孤独的天鹅在卧巢孵卵。它在此静卧已有好几天了。每天散步的游人都会关切地远远注视着它,或者默默地在不远的石头上放下几片面包,一把玉米粒,和天鹅一起静静地等待它的孩子的诞生。 

忽然,天空骤变,黑云奔腾翻滚,湖水也呼应着掀起了波浪,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游人纷纷躲避,只有那只天鹅仍默默地坚守在乱石滩上一动不动。这时我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手里拿着一件雨衣,在湖畔的小路上担心地望着不远处的天鹅。风吹乱了他软软的头发,他眼中充满焦虑,他是想去为天鹅遮雨,又为担心 会打扰它而踌躇。这让我深深地感动。日内瓦湖畔苍凉云天之下孤独的天鹅,和它身边不敢靠近的小小守卫者,就像一幅动人的油画,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如果说湖畔天鹅和小守卫者的画面过于忧郁,那么另一幅人与动物的图画则带着浓郁的喜剧色彩。

那是在加拿大魁北克一个自然公园,一条窄窄的沥青小路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峦间蜿蜒盘旋,穿过郁郁葱葱的山林,串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我驱车前行,忽然, 前方路旁的树林里走出了一只褐色的凤头山鸡,它的身后跟着四五只小绒团儿似的鸡雏,摇摇摆摆好像是要穿过公路到对面的树林里去。这一家子山鸡的突然出现,使我和对面开来的两辆车都停了下来。

为了不打扰它们,大家都安静地坐在车里不动,等待这小小的一队横过公路。谁知这位山鸡妈妈并不领情,它显然被这些打扰它们的铁皮怪物所激怒,于是母性大发, 顿时摆出一副为自己的孩子拼命的架势,它先发了一声信号,令小鸡们调头奔回树林,然后只身冲上公路中央,怒发冲冠,浑身羽毛倒竖,冲着两边的汽车发出挑战的咕咕声,左冲右突。

对面车上的小伙子被山鸡的无名火弄得哭笑不得,进退两难,只好开门下车,躬着腰,以日本人的90度大礼好不容易把山鸡请下了路面,把自己的车开了过去。谁知这位鸡妈妈得礼不饶人,又重新冲回公路上,以更大的愤怒向着第二辆已经启动的汽车扑了过去,一副誓与汽车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驾车人被英勇冲过来的山鸡妈 妈吓了一大跳,急打方向盘躲避,竟差点儿翻下路沟。我在一旁被这场“鸡车大战”吓得目瞪口呆,竟忘了掏出相机拍摄一张难得的照片,事后为此整整遗憾了一天。

另一次公路遇险是在夜晚,加拿大西部落基山一国家公园。

几天来落基山的壮丽景色让我废寝忘食,驱车飞驰在雄伟的大山和壮丽的冰川之间,每每到夜幕降临尚未考虑投宿何处。这天又是晚上十一点多了,除了车灯照射下的 有限路面,车窗外的大山只剩下巨大的黑影,两侧树林也成了模模糊糊一片,路上很久不见任何车辆了。忽然我看到前方公路上停着一辆车,似乎车前有两个人蹲在那儿忙着什么。我的心一下子提起来:出了交通事故,有人伤亡!我减慢车速,停在旁边一看,原来是一只横过公路的野鹿,可能是被突然而至的车灯晃了眼睛,惊 慌失措愣在了路中央。

那辆车刹车不及一下子撞了上去,鹿不幸被撞伤,倒在路上。那两个开车人一个正手忙脚乱地给鹿包扎伤口,另一个则急得团团转,不知在这深更半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 里何处去找急救站。都是远方的游客,人生地不熟,又都是正急匆匆赶去夜宿的过路者。深夜,在这茫茫无人的山野,一只受伤的野鹿却拖住了行色匆匆的夜归人的步伐,牵住了他们的心。他们不知前方多远才有村镇,只知几十公里外来的路上曾见到一个小镇。于是,他们将伤鹿抬上车,调转车头,向来路疾驶而去。

一只半人多高的鹿无疑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生命,但那些随处可见,渺小得如同草芥的虫蚁的生命同样受到人类的尊重。

在一次阿尔卑斯山的远足中,我无意中走入了一处位于两千多米高山上的少年夏令营。营地坐落于一片疏密适中的森林中。巨大的百年老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遮掩 着孩子们在林间空地上支起的帐篷。那些十四五岁的男孩子有的坐在树荫下嬉戏,有的安静地坐在帐篷外的枯木干上聊天,轻松悠闲,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令我惊奇的是,就在这生活着二三十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的夏令营里,竟赫然存在着五六个直径一米有余、高半米多的巨大蚁穴!它们散落在树林里,由细小的松枝、 树皮碎屑和腐殖土堆成,数不清的蚂蚁忙忙碌碌,在蚁穴堆上进进出出,在自己几十年聚沙成塔般建立起的家园中,不受外界干扰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我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和集中的蚁穴,自然惊奇不已。更让我感叹的是这些巨大但不堪人类一击的蚁穴竟能在孩子们的营地中安然无恙,与几十个正值顽皮年龄的男孩和平共 处、互不妨碍。如果孩子们没有从小受到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与动物为友的教育,这些蚁穴的下场是可想而知。  

诸如此类的事其实都是日常小事,可贵的是当事人并没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赋予什么重大深远的意义,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理所应当地做大家都会做的事。他们所爱护的也不是什么国宝级或国家几级保护动物。平常的人、平常的动物,平常的事,但贵在平常。

这些日常的小事在无形中会慢慢改变着人们对生命含义的理解,逐渐学会对所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应该以一种生命形式去主宰它。人类对其他生命不负责 任,也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人类如果真是“万物之灵”的话,那只意味着人类要把其他生命当作朋友,从而担负起自己对其他生命的更大的责任。

素食:与吃无关——论素食的生态伦理贡献及其文化自觉(深度好文)

不出意外,今年的玉林狗肉节仍延续了各种社会争议,有意思的是,与狗肉节同时进行的是玉林郊区一个村庄一年一度的素食节。在吃不吃肉这件事上,差异的本质已经与食物无关。

  无论大多数人是否愿意承认,素食主义正在培养越来越多的践行者。然而,素食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试图唤起的是对生态、文化传统的一种自觉。

素食的生态、伦理贡献

蒋劲松: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蒋劲松是科学网有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勤奋的博主,线上文章、线下讲座,他把很多时间用来做科普。

  蒋劲松食素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吃素了一周,“原来,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于是乎,他就这样戒肉了。

  在他的科普内容中,动物保护是与食素密不可分的。

  在蒋劲松看来,动物保护有三个层面。第一是野生动物保护;第二是动物福利,主张动物也是有感觉、有感情的,因此,应该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最高层次的则是动物解放。

  这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新的伦理学概念。辛格认为,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所导致的痛苦“唯有几百年前白人对黑人的暴行方可比拟”。正是在这种常人看来颇为激进的理念的影响下,他将动物解放的基础定义为“做一个吃素人”。

  “因此,在当下的社会,食肉已经得不到伦理学辩护了。”当然,蒋劲松的言论还是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猛烈抨击。

  但他认为,人类是生活在不同境况下的。“当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空间很小时,比如狩猎族,只能通过打猎才能存活,那么食肉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当我们多数人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现代社会,只要能满足营养需求,食肉是不存在理由的。”

  “更何况,现在的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已经到达疯狂的程度。这是对生命的浪费。”蒋劲松说。

  辛格在论证素食主义的意义和必要性时还透着生态学的思考。蒋劲松也始终强调着素食理念对生态保护的贡献。

  人们往往忽视,肉类消费的背后,伴随着大量能量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蒋劲松说,饲料在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浪费很严重,同样的土地,通过种植谷物可以养活的人口,是通过种植饲料喂养经济动物提供肉食来养活的人口的20倍。也正是由于放牧的需要,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成片地被转变成牧场,导致植被退化。

  在经济动物大规模工厂化饲养过程中,有统计显示,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10万公升水,排泄出40公斤的粪便。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给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从个人层面,应对生态环境破坏,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食素就是改变之一。

素食的文化自觉

刘志:北师大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讲师

  刘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经小有名气,说到食素,同学们第一个就会想到刘志老师。就在5月18日清华大学开幕的第三届学生素食文化节上,刘志还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分会场作了一场名为《东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素食理念》的讲座。

  今年40岁的刘志由于从小对食肉没什么兴趣,吃素的时间已经超过30年。刘志的专业是法律,却对素食中的传统文化颇为着迷。放眼全球,无论是在以《圣经》作为文化内核的西方,还是将佛家、儒家、道家等作为文化和文明重要支柱的东方,素食都有其很长的历史。

  《圣经》中,造物主就提出:“我将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树上有结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当作肉吃。”因此,当时的人们断定,人类原始生活应保有草食风味。但而后,这种说法有了改变: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你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吃肉。刘志认为,这不是故事的本意。只是时代不同,人类的选择更多。承认人类统治着动物,但不意味着鼓励食肉。

  “西方文化中的素食传统是建立在不杀生、慈悲心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与东方文化非常相似。”刘志说,除了宗教经典,《礼记》中描述:君子远庖厨,而《孟子》对其进一步作解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道家重要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也有“不可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穴覆巢、伤胎破卵,不可杀龟打蛇、伤害昆虫”的说法。

  因此,食素是源于一种朴素的仁爱之心。

  除此之外,素食还常常被认为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所谓“草衣木食,上古之风”,素食者似乎有着更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刘志看来,食素本身并不能与德行直接画等号。“所谓‘道德’,大自然的规律是‘道’,遵守规律就是‘德’。”他认为,只有在吃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贴近自然的状态,清除贪心、嫉妒心等负面的心态,达到素行、素心的目标,才可能走向“道德”。“因此,素食必须与内省结合起来。”

  刘志认为,中国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刻意强调要弘扬素食主义,对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而言,素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的自觉选择。“可如今,现代人的饮食文化、观念出现了断层,奢侈的饮食消费成了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人们因此丧失了文化和生态自觉。”

  相较于西方轰轰烈烈的素食运动,国内现代素食主义兴起的时间还很短。刘志说,自己倡导素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立刻放弃食肉,而是告诉大家至少要懂得节制。

  当然,如果你也好奇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生活,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年轻人的素食经

吴迪:设计艺术学硕士,网页视觉设计师、插画师

  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账号在素食圈颇为风靡,它叫“素食星球”,在这里,聚集了一大群年轻的素食爱好者,他们相信,“素食拥有治愈人类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是让专家型素食推广者倍感喜悦的一件事,素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显示出了更为积极的势头。

  “Alina小迪素食簿”的微信账号已经经营一年半时间了,原创手绘《北京素食地图》《蔬果小姐》系列的发布,让这个背后的“80后”女孩迅速在素食圈走红。最近,她又带着装着满满爱意的《四季·素写本》与大家分享自己手绘的素食私房菜。

  她是吴迪,食素6年。吴迪吃素的缘由很简单,受其食素的母亲的影响,母亲食素已有十年时间。从以素食为主,到吃蛋奶素,再到吃纯素。用她的话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每个人吃素的理由都各不相同。有人为健康,有人为环保,有人为宗教,也有人是因为一本书、一个讲座或者一场活动而改变了观念。但吴迪却越来越发现,许多人吃素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他们自己也并不清楚理由。

  “吃素可以是偶然的,而选择素食的理由往往会出现在你真正开始坚持之后。”对此,吴迪深有体会。

  见到吴迪的第一眼,才发现这是个十分纤瘦的女孩。吴迪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医院的“常客”。吃素两年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去医院“报到”了。食素可以让一个病怏怏的瘦弱女孩恢复健康?

  她的经验是,事实上吃素会让人更关注营养的搭配、均衡,过去的饮食反倒显得敷衍了事了。

  当然,吃素带给她的改变不止于此。由于疾病的减少,心理负担也减轻了,她感受到了由内而外的轻松。而且,由于素食的准备干净简洁,她意识到其他的生活部分也变得简单而有秩序起来,在这种状态下,人变得更为专注。

  有一位朋友的话曾让吴迪印象深刻,因为吃素,他连购物的欲望都消失了。仅靠吃素就能让人回归朴素?

  这当然不是素食本身的力量。在吴迪看来,吃素好比打开了一扇门,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触这个圈子后,会发现,在这个圈子的文化中,健康、环保、身心成长是最重要的主题。“因此,从接触、了解到践行,吃素是让人的内在发生改变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

  从小就迷恋画画的吴迪,在毕业的这五六年时间中,居然一次都没有抬起过画笔。去年,她辞了职,投身于素食与艺术的世界。“谁能料到,我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的绘画世界。”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