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保山哪里可以放生乌龟的地方

 2023-03-29 00:07  


  低碳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实际上在健身中也可引入“低碳”概念。您可以放弃开车上班,拿出早已弃置一旁的自行车,学几招新鲜骑车法,既能环保也能健身。

  自行车是克服心脏功能毛病的最佳工具之一。世界上有半数以上的人是死于心脏病的,骑单车能藉腿部的运动压缩血液流动,以及把血液从血管末梢抽回心脏,事实上却同时强化了微血管组织,这叫“附带循环”。强化血管可以使你不受年龄的威胁,青春永驻。而且,习惯性的单车运动,更能扩大你的心脏功能。否则血管愈来愈细,心脏愈来愈退化,到了晚年,你就会体验到它所带来的烦恼,那时你会发现,自行车运动是多么的完美。

  单车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对于想强身健体以及想减肥的女性朋友来说,单车运动同时也能防止高血压,有时比药物更有效。还能防止发胖、血管硬化,并使骨骼强健。自行车使你不必用药物来维持健康,而且毫无害处。自行车是减肥的工具,根据统计,75公斤重的人,每小时以9英里半的速度,骑73英里时,可减少半公斤体重,但必须每天持之以恒。但是,自行车应该怎样骑,才更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呢?

  有氧骑车法:以中速骑车,一般要连续骑行30分钟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深呼吸,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很有好处,对减肥也有特效。

  强度型骑车法:首先是要规定好每次的骑行速度,其次是规定自己的脉搏强度来控制骑速,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心血管系统。

  力量型骑车法:即根据不同的条件用力去骑行,如上坡、负重,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双腿的力量或耐力素质,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大腿骨骼疾患的产生。

  间歇型骑车法:在骑车时,先慢骑几分钟,再快骑几分钟,然后再慢,再快,如此交替循环锻炼,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心脏功能。

  脚心骑车法:用脚心部位(即涌泉穴)接触自行车踏板骑车,可以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

  具体做法

  一只脚蹬车时,另一只脚不用力,以一只脚带动自行车前进,每次一只脚蹬车30下至50下,在顶风或上坡时锻炼,效果更佳。

  骑车健身有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骑行的姿势。

  “错误的骑车方法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教练为健身爱好者做指导时,发现错误的骑行姿势很普遍,如双腿向外撇、点头哈腰等等。“正确的姿势是:身体稍前倾,两臂伸直,腹部收紧,采用腹式呼吸方法,两腿和车的横梁平行,膝、髋关节保持协调,注意把握骑行节奏。”

  误区之二:蹬踏的动作。

  “一般人认为,所谓的蹬踏就是脚往下踩,脚蹬子转一圈,能前进就行了。而正确的蹬踏应该分为:踩、拉、提、推4个连贯的动作。”教练员说:“脚掌先向下踩,小腿再向后收缩回拉,再向上提,最后往前推,这样正好完成一周蹬踏。如此有节奏地蹬踏,不仅节省力气还能够提高速度。”

  误区之三:忽视频率,片面追求力量和速度。

  “许多刚入门的年轻人贪图‘多量’和‘快速’,如没有骑过长途的一下子骑了50公里,而且在途中,只追求速度、力量,这样其实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严重的膝盖会出现积水。”据教练说,“运动量、频率和强度是运动的三原则。建议初学者找到合适自己的频率后再增强运动量,普通人每分钟的蹬踏频率在60-80次左右。每次骑行至少要有20分钟高频率低速度(即多圈少用力)的热身,使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否则突然大强度锻炼,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宗通与说通的关系

宗教一词一直都是佛教的专有用词,而不是其他的用词。而且,这个宗教指的就是“宗门”跟“教下”。宗门最主要就是在指,以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为标的的,这个就是宗门。所以,宗门虽然佛教在中国分成有八宗,但是,不是只有禅宗叫作宗门。虽然我们平常都习惯把禅宗称为宗门,把天台宗称为教下,所以叫作宗门教下,合起来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着佛的教导、依止着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为了要干什么?为了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于能够如实的修行,而证悟了这个真心理地如来藏,证悟了这个宗谛之心,那这样子透过教说而去完成修行,去证悟这样子的宗——这个宗谛,这个就叫作宗教。所以,这个是佛教的宗教的真正的义理。

“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佛果圜悟禅师语录》卷16),也就是说,既然知道说宗门教下,也就是说宗通、说通是以宗门为主,怎么可以舍本逐末,而在语言相、闲机境上面遭到它的束缚呢?所以应该要以心为宗。所以,这里开宗明义就说“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佛说的所有一切教法,都离不开如来藏,离不开这个真心;如果离开如来藏、离开这个真心,那个佛语就不是叫作说通。所以这边才会说“宗通说亦通”,必须你真的能够宗通,能够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够开始慢慢的进入初分的说通,乃至于多分的说通,乃至于到佛地究竟圆满的说通。所以,真正要完整地解释佛所说的教示,必须要能够有说通的,有说通的这样子的一个功夫;那你要有说通的功夫,你就必须要先通宗,你不通宗的话就没有说通的功夫,所以,必须要先有这个宗通;自不通宗的话,就没有办法能够说出这个真正的佛法,所以才会说“宗通说亦通”。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解里面,这边这么说:“盖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而二者实相须为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註解》卷3)

《楞伽经》里面的注解里面就讲到这样子,所谓的宗,“宗者道之本”,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道,修学佛法如果离开了如来藏、离开了如来藏这个心宗的话,如果离开如来藏这个心宗去修行的话,那这样子“说者教之迹”,离开如来藏这个道迹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学佛菩提道,你要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方向。那这个方向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方向就是要以心为宗。如果不是以这个心为宗的话,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说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说在贬抑或是说在骂某些人,也就是说外道其实是在说,他是外于这个如来藏心,不以这个如来藏心为宗,而去求取万法。

那在外面也有人知道说,知道这个道理说:这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心内求法。结果,他所认为的心内是哪一个心呢?他所认为的心内是意识心。他认为只要把这个意识心,能够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一念不生,能够不沾染所有一切烦恼,所以说“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以为这样子在这个意识心上面去用心,这样子就是修学佛法,所以说这样子叫作“心内求法”。请问各位:这个是心内求法,还是心外求法?佛说的心内求法是以如来藏心,你必须趣向如来藏心,你必须要找到这个如来藏,你必须要证悟如来藏,以这个如来藏为理体,以这个如来藏为你所观;这个如来藏里面所含藏出生万法的这样子的一个功能,乃至于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万法,包括祂所出生的意识心,从这样去看诸法的变化、诸法的一个生灭的时候,这个才叫作心内求法。你如果离开如来藏而单独在意识心上面去求法的话,这个还是属于心外求法;因为还是依止着意识心在求法,所以还是叫作心外求法。

所以这边就说“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就是说,这个心宗用来让你指明你的趣向。如果你修学佛法,你这个方向不正确的话,譬如说要到台北去,结果给你指的方向是往南的方向,那继续往南走就是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如果所指的方向是往北走,不管你再怎么走,不管你再慢,只是快慢的差别,终究是会到达台北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心内求法指的这个意识心,就是刚刚好,譬如说你从台中出发,要往台北走,他叫你把这个意识心必须要修得一念不生,要把这个意识心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犹如叫你往南走,犹如叫你坐着火车往高雄、往屏东的方向走,一直没有办法到达台北;所以你没有办法到达台北,一直往后走,一直往南走,走到最后就只有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那你如果能够依止着这样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话,就能够到达佛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路,所以这个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以心为宗,所以这边才会说“宗以明趣”,也就是说以这个宗明白你的趣向。

“趣不明则失其所归”,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确的话,就会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归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这个方向所指的是颠倒的一个方向,不但不明白,而且是颠倒的一个方向,这个意识心就是一个颠倒的方向,而且是让你的趣向不明;所以失其所归,失其所怙,没有办法有依归。

那“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教以诠理”,所以不能以教说、不能单独以教说来依文解义来说明佛法,“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其实很多人误以为“佛法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佛就是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其实是在说,这个蕴处界诸法它本身是缘起性空,但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诸法,它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这样子讲说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来诠理;但是以教来诠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说他昧于理的真理;所以这边说“理或昧则迷其所入”,因为你不明真正的这样子的理趣的时候,一定会迷失你所趣入的方向。

所以这边说“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所以,宗通而说不通的话,如果你只是开悟明心,但是没有增长你的智慧,虽然宗已经通了,但是没有办法在教门上面去增长智慧,没有去增长你的差别智,没有增长你的方便智;所以,你虽知道这个理,知道如来藏这个理,所以“理虽精”,但是,没有办法为众生显发出这个宗门的真正的道理,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办法去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必须要透过你亲证的这样子的一个理地,而透过佛法的教说,隐覆密意为众生宣说开悟的真实的道理;所以必须要宗通与说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话,“理虽精而不显”。

而“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就是说你虽然懂得满腹的经论,但是并不通宗,所以你纵然满腹的经论还是没有用;你纵然世智辩聪,讲得满腹的经论,但是你所说的全部都没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没有契中佛的真谛,全部都没有契中佛所说的真理如来藏,没有契入佛所说的这个真如,这样子虽然你言词非常的辩了,所以“言虽辩”,但是没有真正的真正的了知佛法的法要。那这个在我们佛法的故事里、佛典的故事里面,这个《高僧传》里面,就很有名的这个故事。

当时,德山宣鉴禅师他当时号为周金刚,为什么会号为周金刚呢?因为他认为,认为他非常的通《金刚经》,后来就写了《金刚经疏钞》。写了《金刚经疏钞》,从北方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到南方来对禅宗已经开悟的这些祖师,要对这些祖师挑战;认为说他非常的了得,所以他认为南方这方獦獠(什么叫作獦獠?獦獠就是蛮人),这些蛮荒之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他认为禅宗这些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不懂这些教门,所以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过来。结果在半路上面,就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就在那卖油糍,就肚子饿了。肚子饿,这个老婆婆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要去跟她买油糍。

那个老婆婆就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个德山宣鉴禅师就把他要往南方的原由,跟这个老婆婆来说明这个原委。老婆婆就说:“你懂得这个《金刚经》,那我问你一句话,你如果答得出来的话,那我这个油糍就供养你;你如果答不出来的话,那就非常的抱歉,就没有办法供养你。”她就问他说:“《金刚经》里面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上座,您现在点的是哪一个心?”因为德山宣鉴禅师是要买油糍这个点心,就是说他要吃点心,所以她就问他说“您点的是哪一个心?”当时德山宣鉴禅师马上口挂壁上啊!后来因为这样子的典故,后来才把《金刚经疏钞》整个把它烧掉了。烧掉了以后,才依止着宗门的正式的修学,依止着宗门的法要,真正的来修学这个宗通。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学宗门的正法,而没有依文解义、依着他原来的慢心、依着他的教说依文解义,继续的执著这样子的言说。这个就是“言虽辩而非要”。

“言虽辩而非要”,所以你没有办法通达宗门,没有办法通达宗门,你所说的全部都是在这个语言文字上去作思惟而已,那这个全部都是意识心的一个思维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相似般若,相似经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这个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子就依文解义,说这个就是已经完全通达佛法了,所以“言虽辩而非要”。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话,你必须要宗通,也要说通,说通也要宗通,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义理。所以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宗教的真正的意涵。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86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二) 正文老师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