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崇文在哪里放生海螃蟹

 2023-04-05 18:15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讲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道德都不讲究的话,那和禽兽有何差别?当然,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方说:我们可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我们可以实践佛教的修行方法----念佛、参禅,从念佛参禅中培养我们的道德;佛教讲慈悲喜舍,我们可以在慈悲喜舍中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但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帮助的,还是“忍辱”。  

  《菩萨戒经》所载一个典故,佛陀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了无上菩提。可见忍辱不但可以培养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门。 

  现在的青年,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学佛学到最后,还是像苏东坡那样,被“一屁打过江”;没有忍辱功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佛教青年,如何能担当重任和创造事业呢?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在平常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多的修养,则不要说一把刀插在身上受不了,就是剃头用的刀片把你脚割破一点,也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假如,我们要想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要先学忍耐,忍功夫做得到,才有成就菩提果的资粮。 

  事实上,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你能培养这种定力、牺牲的精神,对于修养品德才会有增长,未来的弘法事业才能成功。 

  我国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于被讥斥为政治和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为复兴中国佛教而努力;如果太虚大师对每次的外来侮辱都计较的话,他还会成就那么大的佛教事业吗?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这些事例,都可以做我们佛教青年的榜样。

  我们要把一切外来横逆与侮辱都看作学法途中的增上缘,顺境固然可以成就我们,而逆境也可以考验我们;大家不要只求在顺境里一帆风顺,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合乎我们佛教青年的标准,才可从忍辱中培养品德,才可续佛慧命,恒转法轮。

太虚法师:安海与养正

  ──十九年一月在安海养正中学讲──

  安海、可说是晋江第一交通便利的商埠,贵校──养正──又是安海文化的中心。太虚今天因候车在这里停了一天,乘此机会来贵校参观,得与各位相聚一堂,这觉得是很有殊胜的因缘!现在与各位偶然相遇,没有什么话可谈,今就将贵地──安海、与贵校──养正作题目,略说几句罢了。

  “安海”的海字,平常说是水的总汇,积聚成广大渊深的叫做海。然在海字上加一安字,它的反面,我们可推测而知了。因为广大渊深的海,有时起了大风,于是波浪掀天就不安宁了。希望这海澄清不波,所以叫做安海。再将海的意义推广来,就是这人世间积聚很多的人,也得叫做“人海”,而人海也要使之平安。人海里也时常发生险恶的风波,如国家与国家强弱的不平等,种族与种族异类的歧视,阶级与阶级之分裂,在在都足以引起斗争风潮,而人海就变成为很危险了。所以、古人有意谓在汪洋海上不大危险,而最危险的算是人海风波。故这人海,应设法使之无惊浪才好。水积成的海,依佛法的分类,是属于“器世间”的,而我们人是属于有情世间的。然无论这是器、是有情,均是结果,而非原因。能够发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动力是什么呢?这叫做“业力”。此业力在各个有情分上,有共同的业力与各别的业力之不同:由各别业力故,发生各个有情的自身──有情世间;由共同的业力故,发生有情共同受用的海──器世间之一部分;故此二种之业力,亦是深广无涯,亦名“业海”。此业海由各个有情与共同有情互相冲动激荡,于是成为生存起灭不安定的业海,能使业海安定,这才是根本要图。

  推进一步,这洪波浩渺的业海,它的原动力从什么地方来呢?这是从各个有情心上发生的。因为每个有情的心,各为其全宇宙的中心──人海业海──,心能统摄全宇宙的因果,故每个人的心,又叫“心海”。心海里藏著种种不同的业的原动力,由现业的力如风一般,击发心海,使生层层的波浪──即种种烦恼与业果,而心海也就不得其湛寂泓澄了!所以、使心海的安宁,也是人生本性上之要求。心海既为每个有情统摄全宇宙一切因果的中心,而这中心不是一个一个固定有实质、互相排拒、互相阻碍的东西,而是互相普遍、互相涉入。故每一个有情心,能融摄融入其他一切有情的心,一切有情的心,能融摄融入这一个有情的心,所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平等圆遍,自他不二之理性。例如甲有情的心理为宇宙中心时,而乙有情及其他一切有情的心理都为其涉入的助伴;而乙有情的心理为宇宙中心时,而甲有情及其他一切有情的心理、亦都为其涉入的助伴。如是展转相望,主伴重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边无中,无始无终,平等一味,是为“性海”。我们能够发现这本来具足、本来如是的性海时,则一切不平安的现象,都转为平安的胜境了。然此等不平安的现象,并不在性海之外,就在这性海中自相隔碍,自相扰乱,而成心海、业海,与有情的人海,无情的渊海,冲激震荡,不能相融相摄,故不能与一味平等普遍的性海相应。反之、倘能与一味平等普遍的性海相应,那末、这不平安的现象,不但转为平安的现象,且同时于一一现象中,都能表现其普遍平等性海的全体,与性海相应一致,那就不会发生不平安危险的现象了。

  此一重一重不安宁的海,要怎样使之与性海相应一致而得安宁呢?其最大前提,就在“养正”。养正者,是求养其正性、与这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性海相应一致。倘是真能把这正性静养而不失,都能与正性融合无间,则从性海而起的心海的活动,也随之而正。进言之,则由正心而击发动的业亦得其正,由正业所造成的社会人海,也得平安宁静。又由各个人心海平正故,所感得器世间的海,也会波平浪静,不再发生险恶风波了。推其本源,是在养正性而成为正心,发为正业,由正业所创造而成为全宇宙的正气。归结起来,就是这样:“若欲安海真能安海,须是养正真能养正”。(芝峰记)(见海刊十二卷十期)

  (附注)原题“在安海养正中学校之讲演”,今改题。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