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绥化放生鱼怎么念 放生有功德吗?

 2022-11-08 03:53  


作为佛教徒,我们经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够如理如法,功德就不是很大。所以,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讲讲有关放生的问题。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纳为六种,这就是六度,六波罗密多。本来,大乘菩萨的见解、行为、修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浩如烟海,但所有这些方便,均可以归纳成为六度。如果我们能如法放生,即使是放一条生命,也有办法具备六度。如何具备呢?下面我们分别讲述:如果能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回向菩提的三殊胜摄持,放生就是非常殊胜的行善。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杀生的罪过无穷无尽。不要说无始以来,就是这一世,从出生到现在,杀生的罪过也有很多,足够将我们赶向地狱,放生就是最好的对治力。同时还要发心,从此以后,不故意去杀害众生,如果有这样的决心,杀生的罪过是一定能清净的,这毋庸置疑。如果不能这样下决心,也可以在生命里选择。譬如说从今天起,生生世世不杀蛇或不杀泥鳅,这样发誓再放生的话,就可以清净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杀蛇、杀泥鳅的罪过,但杀其他生命的罪过不能清净。
放生是清净杀生罪业最好的一种对治方法。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清净自己的罪障去放生,虽然罪业可以清净,但这不属于大乘佛法。将放生作为自己清净杀生罪业的对治力,还是发大乘的菩提心,全由自己选择。过去无量的佛陀,包括释迦牟尼佛,当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发誓度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成佛之后自己成佛。但我们尚未成佛之时,他们已经成佛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不是。佛的悲心广大,所以这样发愿。因为他的发愿非常伟大,非常殊胜,所以能很快成佛。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一己私利,至今还在轮回里挣扎。所以,是否能够成佛,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发心。
有些人认为,鱼市场的生命如恒河沙,我们买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很失望。那么多鱼是买不完的,那么放生究竟有多大意义?想解救所有的生命,不要说我们,即使佛也无能为力。佛也只能度化有缘的众生,面对无缘的众生,佛也无可奈何。
放生也是这样,即使你富如帝释天,也买不完所有的生命。因为众生是无边无际的,佛度化众生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只有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众生。每一个参加放生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善根,这在经书里有记载。譬如我们一百个人去杀一个人,这个罪过不是我们一百个人分,而是每一个人都有杀一个人的完整罪过。
行善也是这样。譬如说一百个人去放一条生命,每一个人都有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不是这一个功德一百个人分。我们现在已经放了将近两个亿的生命,参加放生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份功德。这种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议,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发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一定能够清净我们所有的罪业。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的禅法,对养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一脉相承。到了五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绥化法门”,所以宗旨、理论大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诀要:“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说般若经》中,详细叙述了“一行三昧”的修习方法——
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这是说,修习“一行三昧”,一定要有安静的环境、悠闲的心境。修习时,不能起任何念头,不能瞌睡,念佛不辍,便可以了司“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从而入于“一行三昧”。如能精心修此“一行三昧”,便能于定中见佛。见到佛之后,再以智慧析能见所峥,就可以与真如相应,深入了然“法界一相”了。


由于北宗禅较为死板,缺乏生气,在南宗禅兴趣后,渐渐走向衰绝。


以慧能为首的南宗,修习禅法走由定生慧的传统之路,强调定慧一体,一入门即“顿见佛性”。禅师教人参禅的方式,极为灵活多样。为了不使禅法修习者走到理性思维的路上去,禅师往往不准弟子从佛经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弟子把问题积于胸中,成为一时无法解决的悬案,让他疑到极点,豁然顿悟。如果老是不开悟,就不得不借用外力,采取奉喝、拳打脚踢等手段,逼他断落意识,达到开悟的目的。


南宗和北宗一样,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但不用《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方法,而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认为“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什么是“无念”呢?慧能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说:“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他进一步指出:“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静,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静,人心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修习佛法中的禅定,不仅能明心见性,趋向真如;而且能修性养生,防病治病。如《小止观》指出:“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瘥除。”佛教有这样的观点:构成人体的地、水、火、风之四要素,各能生一百零一种病,合起来为“四百四病”。用心修习禅定,就能不生或治好“四百四病”。


修习佛法中的禅法,能够消除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干扰,能够摆脱情感欲望对生理机制的制约,练就一种不受客观环境和主体意识左右的心理状态,养成一种荣辱不惊、喜怒皆无的精神境界。


修习禅法,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认识主体的理解,强化主观、客观双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认识主体的理解,强化主观、客观双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精神协调。也许正是为了上述缘故,禅法逐渐走向了社会,修习禅法成了一种风尚、一门功课。如科学高度发达的欧美,从近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越来越热衷于修习禅法,“禅定中心”、“禅法修习中心”、“禅法研究中心”因此应运而生。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工薪阶层,都有在周末全家一起到郊外“禅定中心”去吃一天素、打一天坐的。据说这样一来,能放松身恢复疲劳,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周的工作。

禅法还被引入心理治疗,成为某些心理医生手中的“法宝”。他们建议一些病人修习禅法,作为修性养生的一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