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求姻缘放生什么好 邪淫重的人一定号放生吗

 2022-11-10 04:23  


就像老虎和狮子可以互相攻击一样。如果老鼠和狮子打架,力量的差距根本不可能获胜。

所以犯了重邪淫的人,必须要有大的善业如放生,去对抗才有把握。若无大善业遮止,别说改命,活命都困难。

戒邪淫是一场长期的战斗,必须要有足够的寿命福力为基础。而邪淫者多数疾病横祸不断,福力衰弱。所以我建议,凡是犯了极重邪淫的人,应该多去放生,有了命有了健康的身心,有了福报,才能去对抗邪淫。

其实邪淫者,特别是重邪淫者,处境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在末法天灾人祸不断的时期,很难预测灾难什么时候降临。

做了放生,有了命有了福,即便暂时戒邪淫不成功,也至少有命有机会改正。若无大善业,等邪淫业力具足成熟爆发,再改就难了。

救护众生的功德如同一块上好的黄金,可以打造各种形像器具。放生不是一般的善,是极大的善,可以打通各种人生困境,满足人生各种善愿。

综上所述:放生对治邪淫非常正确。

一般犯邪淫的人处境非常危险,先保住生命健康才是第一。所以我劝所有犯重邪淫的人,不管你用何种方法戒除,至少先放生几次,越多越好。有命有健康了,才能有一切。

通过放生恢复福报也是很快的。

1.邪淫的人必定身多疾病——放生可以治愈疾病,并且是身心疾病一起治愈

2.邪淫的人必定多灾多难,接近横祸横死——放生可以保石景山,寿命石景山

3.邪淫的人必定贪心炽盛——放生增长慈悲心,慈悲心化解一切恶心

4.邪淫的人必定人缘奇差——放生可改善人缘

5.邪淫的人必定家庭吵闹——放生可使家庭和谐

6.邪淫的人必定被人轻贱——放生可人天护持,众所恭敬

7.邪淫的人必定学业事业无成——放生可增进事业学业

8.邪淫的人必定财产日减——放生可增加财富

9.邪淫的人必定婚姻不顺——放生可感召好姻缘

10.邪淫的人必定难有子孙多绝后——放生可多子

11.邪淫的人必定福德日损——放生可大幅度提高福力

12.邪淫的人必定恶报极快——放生可快速感召善报

《弘化》2011年第5期(总第69期)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

近读民国时期蒋维乔居士《中国佛教史》一书,其中一段写到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之间的分歧恩怨,读来饶有趣味,颇受启发。


弘始三年(410)后秦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据史料记载,鸠摩罗什当时在长安逍遥园译经时,门徒如云,号称三千余人。其传译《大品》也,受其意旨,与之有关者,名僧有五百余人,或八百余人。其传译《法华经》也,四方义学之沙门,集者二千余人(《法华宗要·序》)。或谓其时所受领悟者,八百余人(《法华经·后序》)。其译《思益经》也,僧徒集者二千余人。其译《维摩经》也,集者千二百余人。闻其盛名,不辞远道而前来投奔者可谓络绎不绝。鸠摩罗什当时在长安之势,如旭日方升。是什么让鸠摩罗什如此烜赫?蒋氏在书中这样总结“此虽由于罗什学深识高,亦未始非秦主保护之厚,有以致之也。”窃以为蒋氏此话确为见道之言。别的不说,当时僧徒须严持戒律,而罗什带妻而居(罗什为秦主所逼,受其所赠妓女十人),过的是俗家生活,其行为虽不为人满,但竟无一人加以非难。若非政治之保护,何以能如此?可以这样说,鸠摩罗什的译经传道、弘法利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治之保护。


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佛教高僧,佛经翻译家。佛驮跋陀罗原是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寄养于舅家。17岁出家。博通经典,素以禅定和戒律出名。佛驮跋陀罗学佛教于印度北方之罽宾,跟当时大禅师佛大先进修。在那里佛驮跋陀罗遇见中国僧人智严。智严请他到中国弘法。于是,他二人先走雪山,继改走海道,辗转三年,才到达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山东掖县)。晋义熙四年(408),他俩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就前去拜见。“其始至也,罗什喜而迎之,备极欢洽”,这说明佛驮跋陀罗初来长安时与鸠摩罗什相处甚好。“然因质疑于佛驮跋陀罗,有不合之处,交情乃变矣”,由于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学风不同、师承渊源也各异,分歧自在情理之中。


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同居长安,但所处境遇,大相径庭。罗什专弘经教,特别是龙树一派的大乘学说,深得姚秦统治者姚兴信任。故,罗什门下两千多人,出入宫廷,声势显赫。与鸠摩罗什不同,佛驮跋陀罗力避权势、自甘淡泊,尝退居一室,安心瞑坐,静参禅悦。相传,“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余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惟觉贤守静,与众不同。”


义熙七年(411),佛驮跋陀罗偶然说了一些自炫神异的话头,结果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正是这场风波直接导致了他在长安被逼而去。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高僧传》载:


贤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静者,并闻风而至。但染学有浅深,所得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滑。有一弟子,因少观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贤未即检问,遂致流言,大被谤讟,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或逾墙夜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怡然,不以介意。时旧僧僧睿、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伸,以为慨然耳。”于是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白黑送者千有余人(关中旧僧,指罗什弟子)。姚兴闻去怅恨;乃谓道恒曰:“觉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贤谓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


由《高僧传》的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罗什门下僧睿、道恒等指责佛驮跋陀罗犯了妄语戒,借着群众的势力,逼他离开长安。而佛驮跋陀罗的门徒一时感到威胁,几乎全部都散了,只剩下慧观等四十余人随侍南去庐山。读到此,忍不住掩卷长思。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同为一代大德,但个人际遇以及弘法事业的穷通顺达竟是如此的不同,这其中的玄机不可不参。


庐山慧远久闻佛驮跋陀罗的大名,闻其来投,欣喜万分。二人一见如故。慧远细细了解了佛驮跋陀罗被摈斥的缘故,认为那是罗什门人的过错,不应让佛驮跋陀罗代弟子受过。为此,他写信给姚兴和关中僧众,替佛驮跋陀罗解释,并要求取消对佛驮跋陀罗作出的摈斥出境的处分。《高僧传·卷二》载:


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事实证明了佛驮跋陀罗所说并非妄语。


刘宋元嘉六年(429),佛驮跋陀罗圆寂,年71岁。一生译佛典12部,113卷。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