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塔城放生鸡鸭的地方在哪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

 2022-11-11 00:10  


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及其影响(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放生,一直是佛教徒具有神圣认同感的宗教实践之一。那么,放生有着怎样的历史缘起?其发展形式和理念经历了哪些变化?本文作者对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解读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高度肯定了智者大师放生思想在中国佛教放生史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经七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评审,被评选为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美文征集获奖作品。现摘录部分与广大网友分享。

放生,一直是佛教徒具有神圣认同感的宗教实践之一。在佛教的放生观点中,认为所谓放生,就是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使其重获生命自由。在放生的同时,为举行放生仪式,即予以放生物食物,并为之授“三皈戒”及解说大乘经典等,以结法缘。

在佛教中,“放生”主要缘于佛教中“戒杀护生”的思想,如《梵网经》卷下云: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出家修道者以悲悯众生为念,故而戒杀生食肉,基于此乃有救护、放生之举。因此,放生可以说是戒杀、素食的发展。如果说不杀生、素食是对生命的消极保护,那么,放生就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

在中国,“放生”一词,最早见于《列子•说符篇》: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放生这一习俗,有着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始自齐梁时代就有施行,但是当时放生之举更多的只是出于儒家“好生之德”的思想。不过,中国初期的佛教“放生”更多是是建立在“戒杀护生”的思想上,只能说是个人慈心善举的一种表达,基本上属于个人行为,并末能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组织性的。可知,中国早期佛教放生思想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杀护生的思想根源,同时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动。但是,佛教放生之精神内涵重在“法食两施”,此也是有别于儒家的“好生之德,放生之举”的地方。而在放生池中放生,并为放生物传授“三皈戒”,解说大乘经典等,以结法缘,

“方舟江上讲《流水品》,又散粳粮为财法二施。”

天台智者大师实为首例。正是在智者大师的极力倡导下,遂使得放生活动遍及于全国且流传并影响至今。

一、智者大师放生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体现

智者大师(538—597年),生于烽火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父兄皆任梁朝命官。虽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时局动乱及父母亡故,因深体无常而于十八岁,礼长沙果愿寺法绪大师出家。二十三岁时,往大苏山,求受慧思禅师教导,劝修法华三昧,之后于金陵瓦官寺讲学。三十八岁时,栖隐天台山,于华顶峰降魔,证悟法华圆顿中道实相,由此奠定天台教学之基础。尔后,再至金陵讲说天台三大部,六十岁(陈开皇十七年),于天台山石城寺入灭。综观大师一生,可分为生长、师承学习、著述讲学等时期。而其放生思想,乃栖隐于天台期间形成。

据《别传》记载,太建七年(575)智者大师入天台山后,当时的天台属于临海郡辖内,大师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溪簄梁六十余所。当地黎民都以渔捕为业,在溪流的上游筑梁使水决流他方,从而断了下游的水,使下游的断水,以方便捕鱼。或有在海湾处用簄(竹篱笆或竹网)围起来,涨潮的时候,鱼虾之类海物便随潮进入海湾,退潮时鱼虾之类却因簄拦住而逃脱不了。因此,此种方法当地居民竞相为之。从而“渔捕簄业,交横塞水”,鱼类纷纷被困而捕,故“杀戳既多,煮炙无算”。另外,有甚至由于数量实在太多而来不及收拾,结果鱼虾之类“髗骨成岳,蝇蛆若雷”,从而使得臭气熏天,髗骨遍地,惨不忍睹。这不但“水陆可悲”,亦造成“公私去来(船只)频遭没溺,以此死亡不可称数”。见此情景,智者以大慈大悲的心怀,发动僧众“货(卖)衣资什物”,从渔主孔玄达等人处赎买鱼簄(编竹为栅,置溪中以截鱼之去路而捕取的渔具),同时宣扬放生的功德,使始丰溪“永作放生之池,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

在此间,智者大师还对放生的善信授三皈依,说大法以结法缘。“于天台栖隐期间,讲述此经《流水长者品》,度化渔民,并立放生池”。因此可知,大师的放生思想正是在天台山栖隐期间所形成。《金光明经》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也是智者大师十分重视的经典之一,其曾深加研究并对众讲说,并著有《金光明经玄义》和《金光明经文句》两个疏解本(由灌顶记录整理)传世。而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很大一部分程度也应是受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中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典故影响。

对于智者大师放生思想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几点:

1、买断簄梁,悉罢江上采捕

大师因见天台山麓临海之民日以渔捕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中设捕鱼的竹墙,及溪里筑的捕鱼孔堰,大小不下六十余所。智者大师看了心中大是不忍,故生“恻隐观心”,不忍“彼此相害”,为令“劝舍罪业”,于是大师自己带头,发动僧众信徒“货衣资什物”甚至“金帛”,向土民孔玄达等人,赎“买兹簄业,永当放生之池”,令“变此鱼梁,翻成法流之水”。

2、请讲《金光明》,感舍簄业

当时,临海内史计诩(计尚儿)敬奉佛教,太建十三年(581),大师应临海内史计诩之邀,给渔民讲《金光明经》,当讲到“流水长者子品”时,羊公贺等人听后,颇为惭愧,遂联合“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不再为“梁、簄”捕鱼,舍六十三所(或五十五所)“簄梁”为“放生池”,而羊公贺、严续祖等簄主也皈依了佛门。从此,始丰溪上渔簄消失,成为法池。鸢飞鱼跃,其乐无穷。“遂使水陆沾濡,人虫荷泽”,这样“一日所济,巨亿数万”,何止《金光明经》中流水长者子所救的“十千鱼”而已哉!

切不可将放生变杀生

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也是符合现代动物保护理念的善行,但是,好事必须做好,放生必须要遵循科学,否则好心可能办坏事,放生弄不好变成杀生,这就违背放生的本意了。

今天佛教信众在放生活动中,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

1、购买动物放生,容易刺激杀生黑色产业链

放生的本意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屠杀,劝解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出钱赎买生命而解救的随缘举动。但是,今天由于许多信众贪着功德追求福报,不去观察因缘,将随缘放生变成一种制度化的行为,变成在佛菩萨纪念日、农历初一、十五等时间节点上可以预测规划的行为,这就强烈地刺激了追逐利益的商人。他们迎合这些信众,为放生还捕捉生命、养殖生命。结果真正被解救的众生有限,而因此受到折磨死亡的众生更多。据研究发现,信众每放生一只鸟,就会有20只鸟在捕捉、运输、储存、乃至放生的诸环节中死去。如此一来,放生反倒是杀生。印光法师曾经明确表示反对佛教徒不去随缘放生,而非要扎堆赶在佛菩萨纪念日放生的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2、随意乱放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野生动物在其原本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平衡。但是,如果将野生动物脱离其原有的环境,投放到其他的环境中,往往可能会对新环境构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世界各国都对外来物种的迁移非常谨慎,严密监视,以防酿成生态灾难。比如,小巧可爱且色彩艳丽的巴西龟是不少家庭中的宠物,也是许多人愿意放生的对象。然而,它却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据了解,巴西龟会大量捕食小型鱼、贝及蛙类的卵、蝌蚪甚至其他本地龟类,这对于本地物种来说简直就是浩劫,因此,巴西龟只能在野外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隔离的状况下圈养,否则放生变成了杀生。

3、买卖野生动物,违反国家法令

传统社会中,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所以许多慈悲的信众在看到野生动物被捕捉面临杀害危险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出钱赎买,这是慈悲的表现。但是,今天野生动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既然国家已经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我们保护动物完全不必再用出钱赎买的方式进行了,而是可以通过向森林公安举报,用公安人员没收野生动物再交由专业人士放生的办法来进行。这才是随顺因缘,遵守国法,有智慧的做法,也是彻底解决杀害野生动物的好办法。

4、大量放生,超过生态负荷,破坏生态平衡

今天生态环境恶化,可以放生的合适环境越来越难以寻觅。而公众放生的热情却很高涨,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一次放生几十车生命的盛况。显然,大量生物一次性地在狭小的环境中投放,严重超出环境负荷,导致生态失衡。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生存所需的必要空间,更不用说众多生命聚集之处又会招来捕捉者。不仅这些被放的生命难以存活,而且被放生地原本存在的许多生命也会因为环境被破坏而难以生存。

5、不顾生物习性,误将生命置于不宜生存的环境

将野生动物放归自然,需要专业人士经过审慎研究,仔细观察自然环境是否适合所放生物生存,要研究观察放归的生物身体是否健康,是否需要治疗,对于被人类救助的野生动物,往往还有一个野化训练,让动物重新适应野外生物的一个过程。今天许多信众放生,很少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往往会将人工养殖生物放生到野生环境中去,常常不去研究生物生活的习性,盲目乱放,发心虽然良善,但是用心不够,善事做得不认真,最后却变成坏事。

6、不考虑他人安全,随意乱放有危险的动物

我们放生是要救度众生,决不能因为考虑不周而损害人类,不能给人类带来烦恼。许多信众不考虑人类的安全,喜欢在离人们居住不远的地方放生一些毒蛇。这就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安和烦恼。甚至有人放生的蛇居然钻进了村民的家中,弄得村民惶惶不安,放弃农活,全村动员集体出来打蛇。放生引发集体杀生,甚至连当地的动物也跟着遭殃。这真是愚痴的行为。

7、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可能传播疾病

野生动物、养殖动物体内都可能有一些危害动物和人身体健康的病毒、病菌,如果我们不对动物进行检疫,随意放生,很可能会造成这些有害的病毒病菌的四处扩散,不仅可能造成野外动物的大量死亡,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也可能造成人的疫情,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放生出于慈悲,但是真正的慈悲从来都是要善观缘起,一定要符合智慧。执著外在的形式,执著自身的福报和功德,而不全心全意从众生的福祉出发,这种放生不仅是违背科学精神,也是违背佛法本意的。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