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城市分站

滨州代放生

 2022-11-18 05:48  


放生不是你想放想放就能放

这两天,全台湾都在心疼一只绿蠵龟。对它来说,被放归大海原本是“龟”生幸事,没想到放生它的人竟然穿透龟甲,挂了三块铁牌。这只绿蠵龟只要在海里游动,这些铁牌就会割伤它的后脚。原本健壮的它,因此后脚肿胀溃烂奄奄一息。这起事件也让台湾社会再度对“放生”争议展开讨论。放生这件延续了数百年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坏事?动物保护组织会建议民众不要放生的理由又是什么?且听台湾专家现身说法。

乌龟和蛇最常被放生

绿蠵龟是台湾珍贵的保护类动物,将它放归大海这件事本来充满正能量。不过,当你看到它的龟甲上挂着刻有“合家平安”的铁牌,大概就会觉得如此放生实在是讽刺。其实在台湾,各种陆龟、海龟都是最常被放生的动物。今年4月,高雄莲池潭龙虎塔旁120多平方米的乌龟池,就因民众长期放生,池内乌龟从60只暴增到600多只。“龟满为患”的情况下,大多数乌龟龟壳斑驳流脓,为“龟瘟”所苦。

最近另一桩与放生有关的新闻,是有人到台中南势溪放生大量毒蛇,有位老农在自家菜园被咬伤,差点命丧黄泉。台中“立委”颜宽恒因此怒斥这些未经申请的放生者是“不肖分子”。其实,放生毒蛇在台湾也不是新鲜事。南投鱼池乡1989年前根本没有眼镜蛇,但现在每到春夏季节,超大的眼镜蛇就到处乱窜,捉都捉不过来。之所以出现这种事情,就是所谓“爱心慈善人士”的放生行为所致。

据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的调查报告,台湾的放生活动大多数是寺庙主办。被放生的动物除了龟和蛇之外,通常还有各种鸟类、鱼类、青蛙和虾蟹等。不少动物原本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只因信众的“放生需求”越来越多,它们就被捕抓、运输、买卖再放生。在此过程中,动物伤亡几率颇高。

放生不应该脱离时代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主任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放生”是佛教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环,它本来是一种善意护生的实践和落实护生理念的方法。但现代人对“放生”的意义缺乏深入的省思,容易造成“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局面。陈玉敏认为,“放生”这个概念应当放在不同时代中进行检视。“放生”的做法或许在农业社会行得通,但放在当下,只会掉入现代商业操作的机制当中。“一捉一放,再捉再放,在这个产业链中,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要改变放生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陈玉敏举例,有些人觉得买一万只鱼放生到河川当中,就是一种积德行善。“那何不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帮助维护好这条河川本身的生态平衡,河川里原本的几千只鱼,甚至是在这个河川系统当中的鸟类、虫类、植物,都是你在无形中获得的功德。”

与佛教机构进行沟通媒合,把信徒的善款转投入生态保护,也能避免放生带来的问题。这样操作,能够在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同时,满足信徒的需求。另外,台湾也有一些佛教机构将善款捐给偏乡学生,让他们能吃上营养午餐,“这未尝不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生方式”。

动物栖息地已到极限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2004年作了一个《台湾宗教团体放生现象调查报告》,引发了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研究会又作了一次报告,根据研究会的调查,从2004年到2009年,台湾各地的小型宗教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放生这种行为存在问题。但陈玉敏说,“政府”辅导宗教团体和改变民众观念都需要时间。台中、南投等地目前已有自治条例,对放生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近段时间来台湾放生“事故”频发,“说明动物的栖息地已经到承受的极限了”。陈玉敏告诉导报记者,这是一个大生态、大环境的问题。过去民众放生10000条毒蛇,可能不会看到什么后果,但现在放生10000条毒蛇,它们可能就会攻击人类。“因为大自然已经无力负荷,这才是每个真正有护生想法的人都应该重视的。”

网友:无知的放生等于杀生

最近,台湾媒体上频频出现与放生有关的争议话题。其实近年来,支持放生与反对放生的两派论战,在台湾社会几乎没有停息过。放生到底是积德还是“坑爹”,台湾网友各有说法。有人认为,放生对笃信宗教的人士来说意义非凡,不能要求宗教和信众放弃;也有人觉得应该“科学放生”,不要太“白目”造成生态浩劫;还有人认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放生沦为商业操作,早已背离放生者初衷。

@Dorakey姜:放生海龟还要穿透龟甲挂铁牌,不是放生,这是杀生未遂。

@切格:应该立法禁止随意放生外来物种!每个地方如果都有人白目放生,那个地方的环境生态大概就危险了。

@toobird:买动物来放生,那就会有人盯上这个“生意”,专门去抓动物。这种事情现在见怪不怪,美其名曰放生,其实又哪有什么功德可言。

@全频带block:有人放毒蛇啊!这根本是危害公共安全吧,跟放生有什么关系呢!

@周云长:我也不赞成盲目放生或造成动物受伤害的放生,可是现实地说,放生这种事肯定不会消失。毕竟对宗教人士来说,这是宗教色彩浓厚的活动,要他们放弃很困难。

@停机问道:这就是人性的自私之处,为了“小我”的功德和救赎,可以忽视“大我”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得失。你跟他们说可以去帮助流浪动物代替放生,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随意放生。

@单人主角:我们一直在推广外来物种不能放生的道理,可是实在力不从心。

@Vihike:许多无知的放生,其实是在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与其盲目放生,不如多帮助身边的贫苦同胞,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若说是事:放生在于随时随地不伤害众生,而不是一种跟风起哄的形式

佛经前为何要安立“如是我闻”?

书法《如是我闻》

经典前为什么要安立“如是我闻”呢?因为当时佛灭度的时候,阿难哭的一塌糊涂,旁边的师兄弟说,你不要哭,赶紧问佛,有什么事情要交代,所以阿难就问了佛四个问题。

佛除了说要以戒为师,问有不听话的这些修行比丘怎么办,说不要理他;还有修法要依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最后一个说,在将来要整理经典的时候,开始要加一句“如是我闻”来表这个法真实不虚,让大家起信心。

另外还有一些功能,为什么要立呢?其中之一就是为了有别于外道。

当时在印度,世尊弘扬他的教法的时候很不容易,因为面对非常多的外道,有的外道修学体系还似乎完备,虽然他说的不究竟,但是他的教徒、教典都是有一套的,就跟佛经一样。而且外道所有的经典开始都要加一个“阿沤”。“阿沤”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就是无。他们主张宇宙的万法、一切真理,不是有就是无。所以为了区别于外道,让阿难加了一句“如是我闻”。

再一个,世尊他是先知先觉者。他知道他灭度以后,一定会由阿难结集经典,会升座说法。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大众对阿难的信心还不够,会起几种疑惑。因为当时阿难在比丘中是最年轻的,佛在成佛的时候,阿难才出世。

这样算,佛涅槃的时候阿难才四十九岁。不论是学问道德,更以年龄来讲,比阿难资历老的比丘们多的是,像迦叶尊者,虽然阿难多闻第一,但是大家都不相信他。为了平息争论,佛说,你开始要讲这么一句话。

再一个,大家还生起的怀疑是什么呢?一个是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他们两个长得非常像,害怕阿难登座说法的时候,大家误以为阿难就是佛,佛又活过来了,或者怀疑难道是阿难成佛了吗?

跟世尊一样。种种的这种缘由,当时听了世尊的嘱托,在经文的开始加了一句“如是我闻”。总之是表这个法是如如不动、真实不虚的。就是我们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

再一个从理上来理解“我闻”。我们都知道佛法是破我的,佛法里边讲,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为什么这里讲到“我闻”呢?包括听法的当机者阿难尊者。其实阿难尊者当时在集结经典的时候,已经证到了无我的境界,但是他依旧在这里还说“我闻”。为什么?这个就叫做随情施设假。

随顺着世俗人的执著,人人都错觉有一个“我”。所以阿难就在这里不坏假名,假借这个假设,故称为“我”。让我们生起说,这是阿难,我们认为阿难,他是有一个“他”,站在阿难的对面,就觉得阿难你是阿难。因为我们有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里阿难就假借这个,趁势借假修真、将计就计,以我们的道来说我们听的法。

虽然这里讲到“我闻”,但是很巧妙。为什么呢?恰恰这里还是体现了无我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我们说闻,什么东西能够闻得到?耳朵才能听闻得到。为什么说我闻呢?

没有从个别的具体的一个耳根上讲,而是总的来,从总的一个我的幻相上来讲,“我”是由谁组成的呢?大家都知道“我”的概念怎么出现的?“我”的感觉怎么生起的?统收了眼耳鼻舌身,整个五根的功能合作,让我们有了我的感觉,所以讲到我闻,恰恰体现了就是无我之理。(文:宏海法师)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