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放生鱼

放生的佛经依据,净土宗文集:“临终一念”的经典依据及其思想探源(赵立研

 2023-08-11 10:25  


一、过年祈福放生法会通告1、净土宗文集:“临终一念”的经典依据及其思想探源(赵立研)2、【内容题要】佛教净土宗有“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佛号往生净土的理论。如果我们考察这种思想的源头,就会发现临终时少许心“胜终身行力”这种理论,在佛教史上并不局限于净土宗,在《阿含经》、《大智度论》等佛教经典中,都有相关的讨论。在早期经典里关于临终作意善心等一些方便法门中,可以找到这一理论的萌芽形态。同时在“临终一念”思想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心与业力在感果这一问题上的冲突与调和。3、【关键词】净土临终一念往生4、【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5、在人生历程中,佛教非常重视死亡这一环节,因为死亡意味着在六道之中的又一次抉择,天堂地狱判若云泥。根据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的说法,在转生六道的抉择中,临终一刻的心念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比如天台灌顶大师所说:“皆由临终一念善恶,而堕而升。”[1]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说:“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2],被称作净土宗十二祖的彻悟禅师曾说:“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3]至于近代净土大德印光大师更是注重临终一念的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中有多处关于临终的开示,如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中谈到:“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4]等等。6、但是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呢?净土宗临终一念生西方极乐的经典依据何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净土宗的“临终十念”生西方极乐的经典依据及影响。7、“临终一念”理论之经典依据8、净土宗的“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往生净土之经典依据9、净土宗临终十念往生西方净土的主要经典依据为净土三经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简称《观经》),经中在讲到“下品下生”时明确地提到了临终的“十念”:10、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5]二、给过世的人放生回向文1、虽然有《观经》为依据,但因为临终十念太过简易,而且净土三经的其余两部《佛说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包括所有的五个汉译本)均未提及临终的念佛。据此,教界对于临终十念往生西方净土的理论曾经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观经》的“临终十念”是一种“成佛远因”,如唐千福寺怀感说:“在此临终一念、十念何必即得往生,亦须渐渐熏修具足诸波罗蜜方得往生净土。”[6]2、然而几乎所有历代祖师都坚决地站在临终十念的一方。智者大师在《阿弥陀经义记》中说到:“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7]又如藕益智旭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8]等等。

3、有关临终一念理论之其他佛教经典依据4、净土诸位大德之所以力持“临终一念”往生西方是因为“临终一念”不仅有《观经》作为依据,其他一些净土宗之外的佛教经典也有可资印证的记载,比如《衆经撰杂譬喻》中的阿耆达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净土诸位大德的论述中多次被转引来说明临终一念的重要,经中记载的阿耆达王,虽然生前做了很多功德,“立佛塔寺供养功德巍巍,当生天上”[9],但仅仅因为他临终时旁边的侍者将扇子不小心落到他的脸上,于是生起嗔恨的念头,恰好他又这时候死掉了,这临终一念嗔心使他转生为蛇,一生的功德最后却落得畜生道。同样《大智度论》也记载了爱酪沙弥的故事[10],故事中小沙弥因贪食乳酪,死后堕成食酪虫,这两个故事意趣相同,也都被很多净土大德转述。这些故事虽然不是死后往生净土,但从反面证明了临终一念对于转生的重要。5、临终的一刻为什么不同于一生中其他的时间而成为决定性的一刻呢?临终的那一念烦恼为什么会超出多年积攒的业力而成为决定性因素呢?在龙树菩萨著的《十住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中引的《佛分別业经》对此做了讨论,我们或可以据此窥见“临终一念”理论的来龙去脉:6、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著故得阿罗汉道。”[11]7、《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8、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生正见邪见善恶心,垂终之心其力大故。”[12]9、经中认为正是由于临终时众生“心力猛利”、“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垂终之心其力大故”,所以临终时候的“少许时心”可以“胜百岁行力”,才可能成为轮回中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临终一念”于轮回的决定论从源头上可以上溯到《佛分别业经》,该理论确符合佛教传统,非净土独家发明。10、“临终一念”不仅在教理上有久远的渊源,它同时也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佛教方便法门在佛教史上不绝如缕。主动地去利用“临终一念”达到转生善趣为目的的宗教活动最早可以上溯至《杂阿含经》的临终“攀缘善法”与《大毗婆沙论》中的临终“作意善心”。随着“临终一念”与念佛法门的结合,这一法门便随着净土宗的繁盛而达到其顶峰,时至今日仍旧有极大的影响力。那么净土宗是如何在宗教活动中贯彻“临终一念”理论的呢?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