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佛法修行

走进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智慧瑰宝

 2024-05-08 09:32  


返回上级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贝叶经 "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刻写在贝多罗树(即棕榈树)叶上的佛经。据《佛本行集经》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佛诣所。"也就是说,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贝叶经就已经存在。

佛陀涅槃后,他的弟子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将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写在贝叶上,称为 "贝叶经"。

越城区佛教协会讲经交流

完整记录了佛教原典,成为后来佛学的基础。

在第一次结集中,结集了 "法与律"。法,就是经典(最初法并没有五部与四阿含的分类组织,而是在后世的传承期间才被分类整理的);律,分止持戒(禁止事项)和作持戒(遵守事项)两种。此次结集,真实的

佛教讲经台电脑版下载

地记录了佛陀的教法。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灭度后一百余年,七百比丘为戒律上的十条诤议,会合在毗舍离城裁判此事。第三次结集是在阿育王时代,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高僧,在华氏城进行结集,对经和律都做了分类整理,对佛教的修行方法、律的戒条和作法规定加以体系化,将难解的语句下定义加以说明;并将关于经律的研究文献辑录起来,形成论藏。这次结集,第一次形成了经、律、论三藏的佛学体系,刻写成贝叶经。在这次结集之后,阿育王派遣的佛教僧人携带刻写三藏的贝叶经,前往中亚、尼泊尔、缅甸、中国等地传教。而各地佛教徒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带回本土的也是贝叶经。从此,佛教散布各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公元前1世纪的第四次结集,是斯里兰卡大寺派的高僧,在阿卢寺(灵光寺)用了3年多的时间,将佛教三藏典籍用僧迦罗文字母拼

2000多年来,在印度、缅甸、尼泊尔,我国西藏、新疆等地,用梵文、奥里亚文、僧迦罗文、缅甸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等拼写的贝叶经各种写刻本,完整保存了佛学三藏原典,不仅记载了无数被历史湮灭的佛教原始真迹,也记录了古人在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献中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

现存的贝叶经写本,尽管在数量上不如纸书写本,但是在佛典中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佛经的梵文写本主要是贝叶写本。 随着纸张的发明,贝叶逐渐被黄纸所取代。但是,贝叶写本的影响仍然巨大:即使是流行纸书,有时也依据贝叶的形式而做成贝叶型的纸;贝叶写经长期支配了印度书籍的样式,而且贝叶的形制和书写用笔,对梵文的字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贝叶经甚至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例如,在中国的傣族文化传统中,就有 "贝叶文化 "的提法。"贝叶文化 "是因为傣族的文化内容用贝叶经本

走进佛教贝叶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智慧瑰宝

佛教讲经台tv版

记载而得名。据傣族文献《帕萨坦》载,佛陀涅前,其弟佛教讲经地方叫什么场

自此,记载着小乘佛教经典的贝叶经源源不断地传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傣族人民不但学会了贝叶的制作和刻写技术,还在14世纪左右,在缅甸文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傣文。

由于冲突、战乱、气候等种种原因,保存到今天的在清朝以前刻写的贝叶经原叶极为稀少。

汉代的贝叶经大多是盛唐时期传入的。据唐代《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公元667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657卷贝叶经,在长安翻译成汉文经书,这些贝叶经大多藏于大雁塔中。千余年过去了,如今大雁塔博物馆中的贝叶经仅剩寥寥数片。洛阳白马寺曾经藏有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的贝叶经,到现在也已荡然无存。莫高窟石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斯坦因、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抢走的珍贵文物,有各个时期、各种文字的贝叶经2000多件,其中残叶有600多件,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国家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等处、 秘不示人,学者只能看到缩微胶卷,仅有的几片残叶在德国公开展出。

据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报道,现在我国流传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存于西藏的萨迦寺、布达拉宫、国家博物馆、大雁塔、鄂眉山、普陀山等地。有少数版本的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级文物。西藏萨迦寺原有贝叶经100多件,现仅存21件。普陀山文物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两件贝叶经尤为珍贵。其中一件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由竹禅和尚供奉于普陀山普济寺。

清代名僧竹禅和尚撰《贝叶记》称: "后世学人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去求学,云游十方,益人身心。" 印度的 "贝密传 "说的是,能看到贝叶经一片即是佛缘,能抱得贝叶经一叶即是万缘之结、万福之筑、万运之功德无量。后世信众一直将贝叶经作为十分珍贵、神圣的佛法舍利供奉。(作者:白世元)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