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佛法修行

淨土诗的魅力:《第十二首》的诗词之美

 2024-04-23 09:42  


劝往净土诗第十一首和第十二首

第十一首 "彼岸无穷妙,是非总有别。青山缀碧玉,沧海排虚空。法音自在风中响,妙义频宣水鸟中。诸佛与众生,本是同一体,彼此皆和谐。"

淨土诗的魅力:《第十二首》的诗词之美

好,我们先来看看这八句诗。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具有完美的魅力,包含了净土典籍所传达的极乐世界的信息,以及深南大师自己修炼念佛三昧的体验。彼岸 "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庄严和殊胜是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微妙的、极其殊胜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即使是天眼通的天人也无法观察到!为什么无穷无尽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无量无边的,因为地藏王菩萨的德性是无量无边的,由地藏王菩萨的德性所产生的事也是无量无边的。依他起性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称为 "器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庄严指的是众生。这就是依正庄严的不二性,依正庄严从正庄严中显现。既然从正性中流出,所有的宫殿、楼阁、宝树、池水都是心性的显现。因此,从源头上看,依正二性是同一的,从行相上看,依正二性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的 "依正常异"。

"铲尽青山铺碧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山。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心,所以平等心所显现的大地也是平如巴掌,没有高山峻岭。从大地的平坦中,可以感知阿弥陀佛的平等心。这就是 "斩断青山",留下高低之别。然后用碧玉铺地,碧玉是玉中极品。西方极乐世界有时被称为黄金为地,有的白银为地,有的琉璃为地,有的碧玉为地;有的地是宝地,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为地,更有无量宝合成地。这与我们的世界不同,我们的世界是由泥土和沙砾组成的地面。由于地面是由珍贵的珠宝构成的,所以它非常透明,并能发出光芒。人们可以看到地下有什么。在地面下,有七座黄金宝藏支撑着地面。而由各种宝物组成的金色建筑,也有各种光和色。因此,地面之光和地下之光交织在一起,就像百亿个太阳的光芒汇聚在一起,炽热无比。这就是极乐世界地面的表现形式。地面上没有汪洋大海,极乐世界也没有浩瀚的大海。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地面上有各种莲花和各种珍贵的树木。"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杆" 还有徐徐吹来的风。风也是从摩尼宝珠的光芒中显现出来的。这风不疾不徐,冷暖适中。当它吹起时,能使人达到很高的觉悟,能降伏无明,能使人获得快乐,就像比丘获得了灭尽禅那的快乐一样。无尽定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它与阿罗汉从九重枕中获得的禅定快乐相同。所以,这风就是实相、法性之风。为什么风会从光中显现出来呢?风和光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即它们是弥散的、动态的。这风就是光,有时我们会称赞一个人说:"你最近很得意,很风光!" 风和光摆在一起是同质的。所以,这风就是光的显现;这风就是智慧,它将能够降伏无明。

好了,风有智慧之相,在此显现:风吹树叶的声音、铃铛的声音、虚空乐器的声音,都能发出一种由风煽动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普通的悦耳之音,而是佛法之音--宣扬佛法的声音。它是佛法的声音--宣讲佛经和佛法的声音。它从风吹那棵宝树的枝叶中显现出来--它被演奏出来,它被称为 "自演"。为什么叫 "自演 "呢?"自 "的意思是自然的--不造作的、美妙的,不需要人去演奏、谱曲、指挥。正是自然无为的妙用,才显现出这样的法音。而且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想听什么法音就听什么法音,不想听就寂静无声。而听这个法音,就符合你的根机。在《净土经典》中,我们了解到风的法音,包括鸟的声音,可以使听者念佛、念法、念僧。然后,对佛、法、僧的忆念回归到一三宝的自性,而对这一三宝的体悟则会带来理三宝的功德那么,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个法音流布的世界。不光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这些正显现的大菩萨在讲经说法,现在在这里显现的:是依他起的显现,也在讲经说法。风吹树叶的声音在宣讲佛法,那只鸟也在宣讲佛法。那只鸟是从哪里来的呢?阿弥陀经》对此有明确的证明。我们不要以为这是真的动物,而是 "阿弥陀佛为令法音流布而变化"。从摩尼宝珠的光芒中,出现了各种色彩斑斓的鸟类:鹦鹉、迦陵鸟、凡鸟、白鹤等等。那么,这些鸟发出的声音也是在讲经说法,甚至是在宣说大乘不可思议的佛法。这就是 "水鸟常宣妙义"。这些都是非常奇特的,也是阿弥陀佛希望通过种种善巧方便,让生生世世的人都能得到佛法。

我们从经典中知道,佛和菩萨必须善于向众生宣讲佛法。这在四悉檀羯磨中就有所体现。佛陀不会说 "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佛陀讲经说法是应机说法,必须观察众生的根机和机缘才能说法。这种观机说法就是四悉檀的体现。"悉 "是普遍的意思,"檀 "是布施的意思。有四种普遍的布施方法,它们是:世间悉檀、为人悉檀、治病悉檀和第一悉檀。如果我们这里有志于弘法的人应该了解四悉檀的含义。如果不了解四悉檀,就很难因地制宜地传授佛法。那么在四悉檀中,世悉檀就是让众生快乐。世界--在这个时空状态下--有它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局限性。你要根据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来说法,而说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欢喜。这个先说。比如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 "先以欲引,后以般若引"?你想满足世俗的欲望,欲望就为你满足了。通过满足众生的世俗需求那么,你看阿弥陀佛赐予的这些:这微风拂动,百鸟齐鸣的法音,就是四悉檀这种业力的具体表现。比如说,我们凡夫有一个习惯,喜欢这些鸟--走鸟、仙鹤、鹦鹉。那么,既然喜欢,就到西方极乐世界,按照自己喜欢的心情,去改变自己喜欢的鸟。"我每天都喜欢这只鹦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死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些遗憾。我喜欢鹦鹉,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办法和鹦鹉玩了"。结果,他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哦,那里也有很多鹦鹉。他很开心,这让他很快乐--世界悉檀。好,另外,我们这里的鸟一般都是动物,生命层次、境界比人低,但那里的鸟竟然能讲经说法,讲得非常好。嘿,能让听法者生起善根,这才是人的智慧。好了,一般来说,我们对鸟有一种优越感,对鸟有一种自卑感。现在鸟儿在宣扬佛法,我们就不敢瞧不起鸟儿了。甚至会产生惭愧心:"我连鸟都不如!" 这就是对治分别心的方法。当鸟儿能够按照众生的心性讲经说法时,你就会立刻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往生者只要一听鸟的教诲,就能马上参透诸法实相。所以,这真正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了知众生心。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讲堂: 阿弥陀佛在讲堂里讲经说法,有些大菩萨也在自己的宫殿里讲经说法。一般来说,新生儿来到佛前,都会非常恭敬、认真,但认真久了,就会觉得不自在。如果换一只鸟来讲经,他可能会采取一种更舒服的姿势。嗳!他可以在放松、舒展的状态下更好地听讲。当然,大多数众生都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听讲。但也有一些众生不愿意在非常严肃、庄重的环境中,而是在水边、林下。"我坐着听也可以,我经行听也可以,甚至我躺着听也可以"。喂 他有这个习惯。回避众生,只要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就是我们说 "我要让法音流动、变化 "时的领悟。

好了,所有这些美妙的境界都能让众生认识到自己与诸佛同性。不仅众生同性,就连依报的景物--宝树、乐器、铃铛、网等,也都是同性,相互交融,和合无碍。因此,西方极乐世界万物无碍的法界,也是我们心性中一切功德的妙显。通过这种万物境界,我们证悟法性,大彻大悟,"圆融互遍"。这种无碍交融、打破时空的境界,正是我们心性不可思议功德的显现。当下体悟到这一点,就能体悟到无生的深忍。

好,我们来看第十二节。"净土何独指西方,令心有归处。一门又一门,初迷时,步步迷。直下成圣,不离烦恼,方证菩提。胜友莲花应相待,何时归来手相携。"

好,我们来看看这一段。十方净土无量无边,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独独指向西方,要我们往生西方呢?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佛知道我们阎浮众生的心是散乱的。如果你指着他一个方向,让他越走越深,他有可能抬头看一座山,抬头看另一座山,今天是张三,明天是李四:他的心是散乱的。更何况,如果你指向许多净土,那么他就会更加迷惑。所以一定要指一个梵天。这是为了我们的根机。但是,从净土与我们众生的因缘来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众生因缘最深。从释迦牟尼佛追述阿弥陀佛因果的《无量寿经》中,我们了解到,在无量劫以前,有五十四位古佛出现在我们的世界,其中最后一位古佛被称为世自在王佛。在佛陀的座下,有一位大国王法藏比丘,他听闻佛法,心有所悟,于是 "弃国捐王,出家为僧,号法藏"。正是他感召本性,成就了四十八神通。那么从大乘圆融的理论出发,我们就必须明白一法具足万法的道理。我们众生总是要攀缘的。"你叫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那个世界不是最好的吗?还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好的地方吗?如果我不去最好的地方,我就去二流或三流的地方。这不是吃亏上当吗?" 大家不要担心,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界藏土。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一往生,就会往生无量无边的刹土。这就是:当你从一扇门进入之后,就等于所有的门都向你打开了。这就是真理!因为只要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获得了六神通,就能立刻分身散影,到十方无量劫去供养无量诸佛。你看,这不就等于只要往生净土,就能往生一切劫吗?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 "一 "就是 "一切"。所以,我们一定要悟入极乐世界之门--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巨大的利益。阿弥陀佛的一个大愿叫 "愿满众求",意思是众生的一切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就是 "一门入后门"。

这提醒我们,在开始修行时,必须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回家。如果在修行的第一步就走错了,迷失了方向,那么以后的每一步都会走错。这就是 "迷途知返"。所以七觉分中的第一觉就是选择佛法,正确选择法门。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法门,想要了生脱死、证悟佛果,就会没有时间限制,只能在尘劫、尘劫中流转。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成佛之路漫漫!选择净土法门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只要你有信愿称名,感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就能带业往生。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罗汉。阿毗达磨就是不退转菩萨。这个不退在我们的教法里,最低的等级也是圆教的第一层。要想不退转,至少要破一品无明,才能做到行不退转,到了第八品菩萨,就能做到念不退转,念念与般若相应。

嗯,这就是净土法门的不共殊胜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难信之法。怎么一出世就是阿毗达磨行者呢?因为它说你是阿毗达磨,但你没有断过一个烦恼;虽然你没有断过一个烦恼,但你确实是阿毗达磨。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传人的教法,让人难以分辨他的身份,非凡非圣,是凡是圣,是圣是凡。十方佛网对此去阐释,却无从说起。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无条件恩赐的不可思议结果。所以净土法门,虽是凡夫,却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的体相是佛的体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紫金色、金刚那罗延身、六神通--但你没有断烦恼,却具有佛和菩萨的功能。这就是 "不离烦恼证菩提",你还有烦恼,但你能享受菩提的果德,你能成就菩提的果德。

如果从 "道 "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没有破除见思惑,就不可能有六神通,尤其是漏尽通。如果你没有破除无明,就不可能说天眼能看到无量劫,你的宿命能知道无量劫以来你和众生在这个地方死了又生,在那个地方死了又生--种种种种,代代相传。你们不可能知道,而在阿罗汉的层次上,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来发生的事情。你已经接受了很多这样的教导,当你定睛一看时,你总会想:"净土法门,这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东西在哪里?"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所以净土宗祖师们经常教导我们,学净土法门,要先看净土经论,先看祖师们的著作,先把这个搞清楚,信根建立起来以后,再看净土法门的教言。如果信根不稳,先读普通佛法,以后往往很难再信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殊胜法门,不能用 "道 "的教义来概括。你看,"不离烦恼,方证菩提",这在净土法门中是永远说不出来的。--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在成都大慈寺演讲。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