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网首页

首页 >> 佛法修行

《楞严经》的真正内涵:本章你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2024-04-26 11:20  


IV. 楞严经》的真正含义

诵《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无量,能消业障、增福慧、降魔消灾。最根本的好处是,修持《楞严经》上的方法后,可以缩短脱离生死、获得解脱的时间。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根本问题,这就是修持《楞严经》的好处。

(一)佛说楞严经的因缘

凡佛说法,皆有因缘。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报身由智慧变现,由智慧圆满。报身一般只有世间菩萨(从第一层到第十层)才能见到,《金刚经》也是为世间菩萨说的。化身在世间由悲愿变现,一个是化身,一个是变化身。

一个是化身,另一个是变化身。化身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八相,他生于印度,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涅槃。另一种变化的身体是随缘出现的,以各种身体出现,千百亿化身。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佛的形体,但实际上,佛的形体一直都在,随时随地应机而现。例如,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成佛,被称为法心佛。然而,她以大慈大悲的力量,发愿成就一切众生,显现了菩萨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水而水静,则影可见;天朗气清,万里无云,则天可见。这个比喻描述的就是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有定力,拂去尘埃和烦恼,静下来的时候就能感应到佛和菩萨,就能看到佛和菩萨,就看你的心静到什么程度。比如,在普陀山的梵音洞里,有人能看到观音菩萨,但很多人却看不到,这说明佛和菩萨的显现是随机的,就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有涨有落。时机一到,潮水就冲向岸边,发出声音。时辰未到时,潮水不会冲向岸边,也不会发出声音。

佛陀随机出现,因缘殊胜。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部,只为一大事因缘,这在《法华经》中也有记载: "诸佛世尊,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法华经》讲了四点:一、令众生开佛知见,令其清净;二、令众生示佛知见;三、令众生悟佛知见;四、令众生入佛知见。具体来说,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为此佛陀才出现在世间。

楞严经》如何启迪众生?它让众生从六根中反观自己的根性,认识到见性、闻性、嗅性、触性、觉性、知性就是佛性。闻性是本具的佛性,不随境转,不随声转,而是反观自体,反观根性直悟佛知见,让众生修佛知见,从根门入定,这是佛知见对众生的开启。

"示众生以佛知见 "是说,如果你想开悟,即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根门,就能开悟成佛。如果不善用根门,以六根对六尘,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与六尘接触,就会产生颠倒妄想,因为颠倒妄想,就容易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就会在生死流转中。

"我欲使众生,皆得悟入佛之知见",让众生反观自心,进一步修持戒定慧,就能回光返照,机缘成熟时,就能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就能进入悟道之位,也就是初地菩萨的境界。禅宗也是如此。如果能回光返照,就能逐渐破除无明,消除生死之根。

"我欲使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能够入佛知见,回光返照已证得真如法性,然后进入佛的境界,努力修行,就能圆满证得佛果,就能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破除烦恼障、所知障,由十地而入金刚道,最后达到妙觉。

楞严经》一共有五十五个修楞严定,这五十五个通过渐修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现在修的话,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可以缩短时间,从寄生位开始,一直修到佛果位,当下就可以成就,这就是圆成法,或者方便法。比如净土宗,只要念佛念到心无挂碍,就能花开见佛,不仅开悟,还能上品上生,与佛同在,证得佛果,这就是当下成就,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所以不要轻视念佛。

因为这四种因缘,佛陀才说了大乘教法《楞严经》。

识是佛陀在果位中证悟的东西。修这个因,就能证这个果,这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的。从理论上讲,《金刚经》告诉我们,阿难因为多闻而疏于修行,没有断除烦恼和习气,所以在七月十五日佛自在日独自去供养,结果被摩登伽女的咒语迷住了,以至于误入摩登伽女的房间,差点犯了大戒。这时,阿难只能念佛号,佛陀知道后,就念了降魔密咒,并派文殊菩萨带着咒力到摩登伽女家救阿难,把摩登伽女和阿难带到佛陀身边,为他们说法,然后念了这部《楞严经》。这时,阿难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佛陀鼓励他,为他方便说法,问道:"阿难,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阿难,你为什么想学佛?"

阿难回答说:"看到佛陀美丽庄严的样子,我很羡慕佛陀,所以我学佛。"

《楞严经》的真正内涵:本章你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佛陀顺着阿难的话反问道:"你用什么来看待佛陀呢?"

阿难答道:"离心离眼。"

(2) 七种心迹

一个是心,一个是眼,这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意义。

佛陀为什么要驳斥阿难呢?因为阿难用的是分别心,即第六意识,其中夹杂着第七识 "我"(Mānāna),这种心都是妄想分别,不是真心。肉心、妄心和真心是有区别的。我们真正用的、修的是真心,既不是肉心,也不是分别心,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总是在分别,执着那个,执着这个,起贪嗔痴,这样怎么修行呢?

因此,佛陀继续驳斥阿难,并解释了心:

(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在根,不是六根所能包括的;(4)心不在明暗;(5)心不与外境合;(6)心不在中;(7)不能以不执为心。

这就是所谓的 "心之七迹",这方面的经文很长。

(三)两个根本

此后,在接近尾声时,佛陀指明了两种根本,即真心和妄心的根本。

生死的第一个根源。这个根就是妄心,也就是攀缘心。仅就意识而言,它就是第七识的执着心和第六识的分别心,所有这些都包含在妄心之中。我们一般会因为这颗心而造业、惹祸。佛弟子们,不管你们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宗,为什么没有进步呢?为什么不能消除习气?就是因为这个执着心、妄想心没有消除。学佛了,还是有执着,还是看不下来,放不下,有计较,有分别,习气消不掉,那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使你口中念念有词,即使你破口大骂,还是摆脱不了贪、嗔、痴。这种坏习惯很难改掉,那就必须下功夫,下决心快刀斩乱麻,否则是行不通的。

习惯是很难改掉的。有这样一个笑话,《儒林外史》里说,一个有钱人,一辈子一分钱也不舍得花,一块也不舍得修,小气得很,一针一线都要算计一下。过去点灯是点油灯,他家点油灯只让点一根灯芯,如果点了两根,他马上就要训斥。他临死的时候,眼睛半闭着,看着灯。他的女儿心想:为什么爸爸的眼睛不是一直闭着看着灯呢?走到灯前一看,哦,原来是两根灯芯的油灯!女儿猜出了父亲的心思,在他闭上眼睛之前,拔出了两根灯芯中的一根。死后,无常鬼押着他去见阎王,阎王说:

"你这个人,生前一文不施,一善不修,功德不积,现在该受重刑,下油锅了!"

旁边的油锅沸腾了,正在滚开,他看了看油锅,对阎罗王说:

"我们商量一下吧......"

阎王:"这个时候你跟我商量什么呢?"

富翁说 "你这油值钱吗多少钱? 你把油钱给我,我把尸体滚下去。"

阎王说:"现在你还想贪钱,好,我放你走!" 于是就让他下了油锅。

这个故事说明,习气是不容易改掉的,必须下决心改掉。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即使你念佛念得再好,参禅参得再好,持咒持得再好,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还是世俗的善,而不是无漏的善。还是世间善,还是在生死中。也许结果会好一点,但并不能了断生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二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这个根就是佛性和法性。佛性和法性的开悟是从根门开始的。佛性、法性是根性,反观根性而非六尘,就能慢慢消除妄心,逐渐断除烦恼,恢复佛性,达到涅槃,获得解脱。这就是菩提涅槃的根本。

以上是继七识心王、生死根本和菩提涅槃根本之后提到的两个根本。

(四) 十种显现和八重论证

之后,紧接着是十显见和八辩见。

"十方显见 "指的是以十种方式显现这种显见的本质。它们是 (1)悟即心;(2)悟不动;(3)悟不灭;(4)悟不失;(5)悟不还;(6)悟不杂;(7)悟不碍;(8)悟不异;(9)悟超然;(10)悟离见。

"八返辩见",返,复之义;辩,离之义;见,即能见之性。八回向辩见,即以所见八种回向境界,辩见能见之性不可回向。比如眼见色,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不要去追逐外界,不要去贪恋色,然后反观见性。闻性是佛性,见性也是佛性,反观见性,就能还原真性。

八者亦辩见,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

"此大讲堂,开于东方,日轮升空,则有光明;夜半晦月,云雾蔽夜,则复昏暗",此为明暗之对。

"户牖有隙,通则复通;垣墉有隙,塞则复塞",这是通塞对。

"离处复见边际,虚空尽是顽空",此为异同对。

"尘昏则凝,澄敛则净",此为清浊对。

从这八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心,所以 "明归于日,暗归于月黑,通归于户,塞归于壁,缘归于离,执归于空,暗归于尘,澄归于清"。这就是八防观,但不要执着于有观。

看,就是要显出本心,从本性中悟出本心,就能渐证本心,还原佛法的本来面目。佛家常说 "不变不换"。

所谓 "不变随缘",是指真性之体是 "不变 "的,不能用因果报应和自然发生的规律来对待真性,真心有真心的作用,妄心有妄心的作用,所以叫 "不变随缘"。". "不变随缘 "是指体用不二;妄心有妄心的作用,但真心是真性;真心有真心的作用,真性是真心。体用不二,体用合一,即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五)二十五完人的实践与实证

在 "八正道 "之后,是二十五位大圆满上师的修持及其次第。二十五位圆满上师如何观察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他们如何对待这些事物?他们在对待这些事物时,不执著、不追求,而是反观自己的根性,还原自己的本真,进而证悟法身,也就是佛陀的圆满境界。

"楞严 "的意思是 "万法实相",意思是说,对待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事等万事万物,如果能以根门善治,不以根性去追逐外境,而是反观根性,就能获得如来法身,万法实相。法身是坚固的。法身在,即涅槃界,即解脱界,无生无灭,正是坚固不变。

(六)创世之因、五十五圣位、五十阴魔

楞严经》在下面一段中分析了世界的因缘和五趣三界十二类众生是如何转变的,然后解释了五十五圣位(略),最后一段解释了五十阴魔(略)。

从 "五蕴 "来看,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导致 "内魔",而 "内魔 "又会导致 "外魔"。内魔就是烦恼无明和妄念,外魔就是青面獠牙的形象,比如天魔。外魔是由内魔诱发的,没有内魔就没有外魔。比如,修炼外道的人,修炼*伦功、这个功、那个功的人,一修炼就发狂,一发狂就发作,一发作就入魔,这是什么原因呢?佛家讲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他的妄想颠倒了,他的执着、他的信念没有去掉。因为执着心没有去掉,即使有一点点打坐,或者有一点点神通,也会堕入魔道,魔会来干扰。

佛家讲修禅定,恢复本心,从根本入手,彻底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修行是走正道,不是求神通。外道、外魔贪求神通,这不是从根本出发。佛教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八正道,以戒、禅、慧为根本。如果不持戒,不修禅定,就无法开发智慧,也就无法证得佛果。因此,这五十阴魔就是佛教徒的一面镜子,你是魔还是佛,你走的是正道还是邪道,了解了这五十阴魔就知道了。

以上就是《楞严经》的主要意思。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略作概述,具体内容还要靠更多的学习和参考书。这次楞严经法会非常成功,参加法会的居士们都很用心,值班、登记、后勤、杂务等工作都做得很好,在佛菩萨的加持下,祝愿大家都有好运气,佛菩萨也很辛苦!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